党媒平台

大平原(五十一)|鸟语花香“打渔张”

发布时间:2019-04-12 08:56:36    作者:徐玉峰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鸟语花香“打渔张”

徐玉峰

黄河,一袭浪花卷起奔腾入海的恢弘气势,历史的烟云无论如何变换,亘古不变的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的依存,“打渔张”自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史上闻名遐迩的名字,久驻于胸。暮春时节,走进打渔张森林公园,才得以触摸它辉煌的历史,游览观赏风光旖旎的休闲景区。

未见“打渔张”时,主观定位,是一处优质、经典的水利工程。走近它,才知道岁月带走的不仅是长河黄沙,还抒写了一部黄河流域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史册;不仅是水利专业技术实践运用的经典工程,更是当地人文历史和现代建设理念的一次完美融合。如同园区内用鲜花修剪的凤凰,伸展着五彩华羽,展示着美丽,诉说着吉祥,迎接着生活在这个幸福时代的人们。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人们关注的大问题,它与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延续紧密相连。景区管理人员的介绍,简直就是一堂高水准的水利专业课。我了解到,打渔张灌区近30年来,河堤的绿化和防护,区域景点格调的设计和大景观战略格局的基本形成,体现了较高的行业景观境界和追求,使人、社会、自然融为一体,人文情怀和自然景观达到完美融合。区域生态和景观格局的紧密相连,又让景区建设有了多样性和稳定性,打渔张的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华丽转身,悄然嬗变。

如果说景区的其他景点是粉妆嫩枝、“小鲜肉”的话,那这座上书“山东打渔张灌区引黄闸”的宏伟建筑,在经历整整一个甲子的风雨历程后,巍然屹立,它就是“打渔张森林公园”景区的脊梁和灵魂。  

站在黄河岸边引黄闸的一侧,怀着敬仰的心情仰望这座建筑,它安然地把自己交给岁月,交给历史,静静地相伴在高大巍峨的新闸旁,默默地梳理着历史的尘埃,坚守着神圣的职责。闸体上方稍显暗淡的十个舒体大字,在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雨沧桑后,依然彰显着豪迈稳健的书风,字体与建筑达到了浑然天成,成为这个大河历史上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舒同这个名字也永远地在这段历史中熠熠闪光。

翻阅历史画卷,当时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壮志,激励着山东人民,中央决定在山东开辟军垦区。为解决垦区用水和灌溉,组建了“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局”,经过了专家组的详细调查和研究,制定了完整的土壤改良计划。终于在1956年3月开工兴建。今天,舒缓而过的黄河水流轻轻拍打的河岸、堤坝,你是否还记得60年前的号角争鸣?鲁北地区劳动人民怀着高涨的革命热情,热火朝天、夜以继日地施工建设,打了一场水利建设的“人民战争”。仅用了8个月,便完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引黄灌区之一——黄河干流最末一级的水利枢纽工程。打渔张灌区引黄闸的建成是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利,造福人民的标志性工程,它已经永远彪炳在当代治黄的史册上。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1981年又兴建了新的引黄闸,形成了当今荣膺滨州新八景之一的“双闸飞潮”的美丽景观。“打渔张”得以浴火重生,迎来了生命的涅槃。

走在景区,几十年深度开发成果的积累,涵闸上下,工程整洁,高高耸立的标志性建筑把以水利景观定位和建设的理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几处文化特色雕塑,掩映丛中。加之,当地地域文化积淀厚重,佛教文化、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让这黄河岸边的美丽景区,有了独具人文情怀的文化特色。

曾经有过这样的梦想,找一处有花香,有鸟语,有水声,有阳光,有清风,有翠海的地方居住,让心勾勒出一个绿色的家园。今天,我似乎找到了,它在黄河的岸边。

作者简介:徐玉峰,阳信县人 2015年鲁迅文学院山东班学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滨州市作协主席团成员、阳信县政协委员、县作协主席、《梨乡文艺》期刊主编。供职于阳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