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艾丰:艾香天下 丰泽人心

发布时间:2019-06-10 17:48:18    作者:管斌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艾丰(资料图)

农历己亥年的端午到了。

我手持直直的艾条,门里门外地插着,绿绿的叶子,散发出浓浓的艾香。端午插艾,对这由来已久的风俗,很多地方、很多人还在遵循着。我每年都插,只是今年插得格外多。

艾草的艾,也是艾丰的艾。

由手中之艾,及心中之艾,自然想到新闻界的老前辈、我的老领导、老师艾丰。

逢年过节总会给他老人家发微信,2019年的端午节,我往艾老的微信里发去——

《艾丰:艾香天下 丰泽人心》

多年来,一直想为艾老写篇文章,但艾丰之丰,非常之丰,没有想好从哪里下手。

——写艾老的新闻成就吗?他是著名记者,《新闻采访方法论》获得了社科著作的最高荣誉——吴玉章奖。他的一系列新闻论著,让“新闻无学”, 云雾般的散了。

——写艾老的品牌建树吗?感受着品牌花园的姹紫嫣红,想着艾老的雨露春风,他被誉为“中国品牌之父”。

——写艾老的企业策划吗?他曾为海尔、长虹、鄂尔多斯、汾酒等众多著名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在济钢、在力诺,我领略了他的“指点江山”的风采,感受了企业家对他奉为导师的真诚。

——写艾老的成风化人吗?他的《三做谈——做人做事做官》让多少读者大受裨益,他的“三做谈”报告,让多少听众如沐春风。

……

艾老如一棵超大之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从其粗壮的主干上,发出的每一根枝条,都那么鲜亮,那么值得去关注、去研究。

——艾丰如树。

真的,艾丰如树!

艾老特点很多,大确实是他的突出特点。他个子大,块头大,方正的大脸盘上,一双大眼明光闪现,大大的鼻子重点那么突出,嘴也是大的,讲话的声音是大的,浑厚的声音仿佛从山谷中回荡而出。他看问题有大视角,想事情有大思路,写文章有大气魄。

艾老连说话的口气都是大的。我们经济日报社的老总编范敬宜曾写过这么一段——

"想总理想的事情",敢于这样"夫子自道",而且能够真正这样去实践的,可能只有艾丰。这正是艾丰的可贵之处、可爱之处。   

范老、艾老是新闻界的两个巨星,他们相互欣赏。

范老曾赋诗盛赞艾老——

“艾郎才气势纵横,名满神州一奇星”!

艾老器宇轩昂 ,到哪里一坐,不待开口,那大气象,就散发出来,他是自带气场,自带光芒。其大颇多,我舍大求小,就从与艾老交往的小事写起吧。

艾老,1996年至1999年任经济日报社总编辑。我是1996年底调入报社, 成为艾老的部下。

山东淄博市委请艾老作报告,通知到会的已在会堂坐满,还有闻讯而来的很多人没地方坐,市里马上安排分会场,让大家坐下听报告。我这是第一次听艾老演讲,那十足的中气,那饱满的激情,那连珠的妙语,那强大的正气,赢得阵阵掌声。我忙着记录,不想漏下一句,忙着鼓掌,累得手都有些发麻了。

晚上,时任淄博市委书记李新泰宴请。我坐在艾老的秘书李本军一旁。调到报社时间短,很多部门都不熟,我有写的谈家政的系列,就向本军介绍内容,想让他给副刊推荐下。

艾老,听到了我俩的交谈,就大声说:“管斌,这就不对了!当着老总的面,求别人发稿?找我多好!”

大家都笑了,新泰书记明白了意思,马上说:“管斌,还不快敬酒!”

我给艾老端了一杯酒,他接过一饮而尽,然后发出爽朗的笑声。

很快,报社就给我个人开了《家政谋略》专栏,每周一篇,连载一年,共刊发52篇。文章被不少报刊转载,被不少电台转播。

经济日报出版社把这些随笔结集出版,书名《家政谋略52招》,成为畅销书。

艾老是个坦荡的人,从没听他背后说过谁的坏话,却能听到他对人的称赞。有些同事见了我,转达了艾老背后对我的夸奖。我很受鼓舞。

艾老是很会激励部下的,他是在经济日报社最早称我“管子”的。他第一次称呼我“管子”,我诚惶诚恐:“不敢当,可不敢当!老祖宗管仲,他老人家才佩称管子,我这小不点,岂敢,岂敢!”艾老,依然“管子”“管子”地叫着,他搞课题时,把我列为专家组的成员,在对外介绍我时,还是要说:“这是管斌,我们的管子!”

艾老提携后学的热诚,叫人感动,叫人难忘。

艾老退休后,我一直保持联系,知道他成立了经济发展学院,知道他这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还是那么忙乎。

几年前,朋友要在济南搞泰山论坛,托我邀请艾老。艾老说:“有点感冒,最近也有点累,这次就不去了。”不料朋友非常盼望艾老来,一再缠我请艾老。我抹不开面子,就又打电话找艾老:“艾老来吧,我好好照顾您……”艾老答应了。

过了几天,我的邮箱里,收到了艾老的讲稿,还在留言处写着:“请管子审定!”

我忙给艾老要去电话:“我得好好拜读,好好学习,哪敢审定!您老人家满身的艾香,随便飘一点,就够大家芬芳的,哪还用辛苦地把讲稿写出!”

“不经管子审定,不敢讲……”说完,自己响亮地笑起来。

艾老一直这样,演讲常常脱稿讲,但他都提前把讲稿写好。

论坛召开的日期快到了,我专门去了一趟朋友的办公室。落实车次、接站的车、住的地方……他说:“这一切您都不用问,放心就行。您只管到时坐我的车上,一块去接站。”我想他也是个局级领导,有丰富的接待经验,不用多说了。

下午4点多钟,司机开车来,我与朋友坐在车的后座上说话。我说:“记者站人手少,以往艾老来,都是我开车去接。这次您负责接待,我可以省心了。”

5点半左右,我们来到了济南西客站附近,朋友给济南火车站的站长打电话:“我接位重要客人,您给西客站说一声,我把车开进去。”

“您接哪一次车?”

我的朋友报了车次。

火车站站长说:“那次车不在西站停,在济南火车站停。”

顿时,我的头就觉“嗡”了一下子,身上的汗立时出来了。天这么冷,艾老人生地不熟的,七十四五岁的老人一人走下火车……

再有一刻钟,艾老坐的那趟车就到了,在这上下班车流高峰,从西站到济南火车站,得1个多小时。

我对那朋友说:“您有没有离火车站最近的好友,给帮下忙,先去接一下艾老。”

“就是找到就近的好友,紧赶慢赶也得半小时。看我糊涂,怎么就没落实一下在哪个站到……”朋友也急了,这一急,急中生智,“叫火车站站长帮忙!”

朋友打通济南火车站站长的手机,让他到站台接艾老。

我忙给艾老通话,告诉跑错站了……

我们从西站往济南火车站赶着,路上车很多,堵得厉害。

我的手机响了,艾老打的:“管斌,我已经在贵宾室,喝着茶了。很好的,你放心!车正多的时候,别着急,你慢慢开,管斌,慢慢开……”

听了这话,我心里热热的,眼中湿润了……

他知道记者站人少,多是记者自己开车,他觉着此刻是我开着车,怕我急着赶,不安全……

艾老做事大刀阔斧,心思却也如此细腻!

到北京,只要有空,总去看看艾老。每次见面前,我都把问题想好,在本子上列出来。

我问,艾老答;艾老答,我记。

每次,都是记录——厚厚的;

每次,都是收获——满满的!

亲近艾老,就觉走进宝山,总是取之不尽,总想着不忙的时候,到北京住一段,天天在艾老身边学习。

我还给艾老说过:“等我退了休,来给您老人家提包,有问题随时问,您到全国演讲我就跟着听……”

去年,我在北京参加两会报道,插空联系了艾老,想请他吃饭:“万寿路那里离您家近,有个万寿宾馆……”

“不用上那么好的地方去,咱俩没必要吃那么贵的东西。你还是到我住的院门口吧,这附近有个小店,饭菜又好吃又便宜……”

恭敬不如从命。我们走进了艾老推荐的小店,要了几道小菜,要了一瓶二锅头,边吃边喝边聊。

我酒量小,象征性地喝点。艾老酒量大,不用我劝酒,他随意地喝着。烟,一支接一支地吸着。

艾老是大演讲家。我现在也在全国讲雷锋、讲新闻、讲管理等,就请教演讲。

艾老说:“演讲与写文章还是不一样。文章可以沉住气一层层地写,读者可以慢慢读。演讲要那样,可能人就走了,不听了。演讲,要能把人吸引住,把大问题切碎,提出一个一个小问题,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把小问题一一回答,大问题也就解答了。”

接着,艾老自己出了个题目,演讲起来,给我示范。一个小问题演讲完,还讲解一番为什么这样讲。讲了近1个小时,好一堂生动的演讲课!

“艾老,我这算是您的亲传弟子了!”

我给艾老斟满酒,他端起来咂了一口,弹弹手中的烟灰,暖暖地笑着看着我:“管斌,我是首届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你是获得了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的奖,也是有影响的大记者了!”

“过奖了,比您老人家差远了!”

“我是您老领导,不需要拍你马屁,说的真话!”

……

与艾老在一起,他总给人光明,总给人信心,总给人力量!

这一顿饭,吃了3个多小时。

艾老把剩的饭菜打包,把剩的酒盖上盖:“家里养了10多只猫和狗,剩菜它们吃,剩酒我喝。”

摄影家常德宝是我的老朋友,知我与艾老关系。

看了我转给他的艾老谈中美贸易摩擦的宏论,微信中聊起艾老。

——我师从艾丰老总,得了点皮毛,已大受其益。

——您已得其真传!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人的学问就像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一眼就看清里边有多少东西。而我老师的呢?子贡真诚地说,夫子之墙数仭,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我亦复如是,艾老的学问宫殿吾不得其门而入,于门缝中窺得一二而已!

我把与德宝老大哥的微信交流,截图转发给艾老。

艾老回复:现在过墙可容易多了,无人机进来都不知道。

我把艾老的回复转给常兄,他回复:“艾老两句话,含义深刻,超凡的思维敏捷,大师就是大师!”

天上有星数不尽,艾丰有好说不完。

我抬头望天,蓝天,白云,想起艾老,心中冒出——

艾丰如云。

他是风云人物!

改革开放40年,他举着手中的旗帜,乘风踏波,引吭高歌。

他又那么洒脱,云卷云舒,卷舒自如。

真的,艾丰如云!

2018年3月,我与艾老在一起,他高兴地告诉我,给江苏搞了一个课题,3位中央领导批示。

我赞叹他的新闻宝刀不老,学术青春常在。

他双手把自己的大背头往后梳理了一下,郑重其事地说:“管斌,我主要吃方法论的饭!”

他哲学的灵珠在握,谈天道,谈地道,谈人道,津津乐道,头头是道。

《中介论》是艾老的哲学著作,系统阐述了“一分为三”的思想。“管斌,《中介论》,是我最得意的作品!”艾老用他一贯的艾式风格,直爽地说,“这部书,人们重视还不够!”

“管斌,毛泽东是伟大的,他是‘一分为二’的理论大家,是‘一分为三’的实践大师!《论持久战》中,他预见抗日战争将分三个阶段,战略防御、准备反攻、战略反攻;晚年划分‘三个世界’,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多着了,举不胜举,毛泽东闪耀着‘一分为三’的运用光芒!”

把“一分为三”“存乎一心”的艾老,‘运用之妙’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他不仅从理论上给我们讲述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还指挥我们围绕着“三观”经济做了很多反响强烈的报道。

艾丰如山。

艾老之乐,乐之又乐。他演讲时的笑声,他饭局中的笑声,他平时交流时的笑声,笑得那么明快,笑得那么富有感染力,仿佛他生来快乐,没遇什么愁苦之事。

其实,他“六次起伏”,经历坎坷,对此,他自己描述为:“阳光灿烂,风狂雨骤,春风得意,灭顶之灾,吉凶转换,难以预知,顺逆之变,憾煞心魄。”磨砺之多,“做人做事之本不改” ;苦旅之长,“为国为民之心不变”。有了这些熔炉冶炼,他“内心充实淡定,性格豁达包容”。

经了风雨,经了雷电,山还是山,山更是山。

艾老像山一样坚实。

艾老像山一样宽厚。

艾老像山一样率真。

给艾老当部下、当学生,靠近艾老,就觉着是——靠山!

真的,  艾丰如山!

艾丰如海。

今天是端午节,自然想到了屈原,自然想起了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而艾老就是在上下求索中大彻大悟。与艾老交流,提出问题后,他特别的概括,他殊特的语言,他独特的回答,总给人留下深深的奇特之感,那是知识,那是学问,那是智慧,那更是悟道后的涌流。

艾老触类旁通,艾老融会贯通,走近了艾老,懂得了什么叫圆融无碍。

且听艾老《八十感怀》中的自我介绍吧——

领域:立足新闻和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不涉猎。形式:兼顾深入和浅出,报道、文章、书籍、讲演,无不运用。数量:20部著作,诸多篇文章,总量超过500万字。质量:有的进入中央决策,有的成为高校教材,有的成为传诵名篇,有的成为学习样板。

新闻、经济、哲学……一条条河在艾老这里融通了。

百川归海,有容乃大。我在前边就写艾老的大,我知道了海洋何以至大,我明白了艾老以何为大。

真的,艾丰如海!

艾老带领我们走向大海。

那是1997年,艾老亲自挂帅,带领由经济日报社总部和山东记者站组成的采访团,一行5人,来到山东威海市。住在依山旁海的东山宾馆,艾老站在海边,眺望着海中的刘公岛,沉思着。海涛阵阵,松涛阵阵,思绪阵阵。他是在想甲午海战?他是在想历史的沧桑?还是在想如何为经济发展的大潮推波助澜?

《经济日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要发挥作用,就要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大作品。推出大作品,是艾老一直努力的。

党的十五大提出,“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艾老是敏锐的,他认识到,特色经济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地区能否形成“自己的”发展思路、“自己的”拳头产品、“自己的”技术专长和产业重点的问题,也关系到各地能否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挖掘发展潜力,保持发展后劲的问题。

同时,那时重复建设问题、产业趋同问题日益突出,结构调整成为问题。艾老认为发展特色经济有益于解决这些问题。

善于策划的艾老,就想通过典型引路,促进中央精神的贯彻,引导问题的解决。

于是,《经济日报》推出了特色经济看威海系列报道。1997年12月10,在一版头条,加了《写在前面的话》,推出第一篇《咬定特色不放松》,10月11日发表第二篇《从龙争虎斗到龙腾虎跃》,随后发出第三篇《威海告诉我们什么》,这三篇稿件都在一版刊发,我写了其中一篇。接着,压轴戏闪亮登场——头版登出本报评论员艾丰的《发展特色经济》。

艾老在文章中指出,为什么如此强调特色经济问题?其重要性至少有三条:

第一,对一个地方来说,自己的经济是否有特色,决定了自己的经济有没有市场竞争能力,而没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经济,是难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

第二,从全国来说,各地形成特色经济,彼此优势互补,整个经济才有可能取得最佳效益,国民经济才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要顺利解决当前严重存在的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的问题,良方之一也是提倡搞特色经济……

系列推出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报纸转载,广播转播,特色经济成为热词。很大地方到威海参观学习特色经济。

20多年过去了,我为了写这篇稿子,重读艾老的《发展特色经济》,依然感觉到闪现着理性光辉,闪现着超前思维光辉。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但当文中有道的时候,就灿烂着永恒之光。

艾老著作等身,必能长久流传,正是:笔若丰碑立天地,文如艾叶香古今!

美国新闻界巨人约瑟夫·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瞭望者,艾老做到了,而且是一个负责人的瞭望者。

   时代造就记者,记者影响时代。

艾老就是影响时代的记者。

“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艾老善于发声,敢于发声,关注天下大事,回应时代课题。

《巩义市劣质电线考察记》《假药需要真药治》《郎酒的呐喊》等舆论监督报道,一篇篇发出。这是艾老任组委会主任的“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打出的一记记重拳。那是早在1992年,活动由人民日报、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等首都新闻单位和有关部门发起,艾老是这一大型社会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指挥者。活动大受欢迎,假冒伪劣产品大批被曝光,消费者欢呼:“大快人心事,质量万里行!” 

1997年春,艾老提出了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论述,指出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出现了全面的买方市场,必须扩大需求,此内参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在资本运营还处于萌芽和发轫状态的情况下,艾老对此就有了超前构想和理论分析。1997年,他策划组织的关于武汉资本运营经验的连续报道在《经济日报》刊发,提出资本运营是搞活国有经济的一把“金钥匙”。他关于资本运营的创新理念,被后来的高层决策所接受和采纳。 

1995年,他深入山东潍坊采访,在《人民日报》隆重推出《论农业产业化》,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1997年又写了《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提法》,被中央领导批示肯定,在《经济日报》刊发,澄清了对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的疑问,后来这一提法被吸收进党的十五大文件。艾老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领作用。

中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到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和视察山东时,两次讲到“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 今年2月24日,“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潍坊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玉祥托我邀请艾老参加。

潍坊要安排车去接艾老,艾老打来电话:“管斌,他们路不一定熟,不用来接我了。你告诉我在哪里,我自己开车去就行。”

“在湖南大厦。”

“好,我开车去!”

我站在路边等,提前20分钟,艾老亲自驾驶着他的奥迪车到了。车停在大厦前,车正轮正。

“停在路边,会不会让交警贴条子,罚款?”我担心地问。

他看了看,别的车也停在这里,就说:“没事,这是宾馆前。”

他掏出烟,点了一支:“吸支烟,咱俩聊会天,再上楼。”

艾老准备了发言稿,但他一如既往脱稿而讲。

艾老一发言,掌声响起来——

“新的‘潍坊模式’,体现和实现了体系发展的思想。一个很重要的模式关键词是体系发展,是体系问题。我认为潍坊的经验最重要的就是把体系发展的思想贯彻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一是乡村振兴绝不是孤立地发展农业,而是全面发展农村产业体系。第二不是孤立地发展经济,而是全面发展五位一体的农村的综合体系。第三不是孤立发展乡村,而是建立和发展城乡有机结合的体系。所以,乡村振兴就是要发展产业体系、农村综合体系、城乡结合体系这三个体系。”

人们称赞他;“有激情,有见地,声如洪钟,真的不像81岁的老人!”。

我约艾老一起再写潍坊农业。

“我就不与你一起到田间地头采访了,你写吧。写好,我看看。”说着,他从包里找出在会上的发言稿,递给了我。我说:“我拿回去认真学习!”

5月26日,在潍坊召开“三个模式”研讨会,艾老准备参加。我想,可以与老人家一起商量潍坊农业的稿子怎么写了。

5月19日,突然,如同一个惊雷震响,惊悉艾老去世!

怎么可能?

他走路那么健步,他笑声那么响亮!

5月18日,早上6:34,还把《山东文学》发表的我的散文《蒙山秋夜的守望》发到艾老的微信里。

艾老,潍坊农业的稿子还没写呢,咱不是说好您要看我的稿子吗?!

艾老,我很少与您合影,2月24日那天在北京开完研讨会,我主动提出,与您拍了一张合影。不想,这竟是最后一次合影。

艾老,再有疑难我问谁?

写到这里,满眼泪水,看不清电脑的屏幕……

艾丰如风。

他是闲不住的人,风风火火,艾丰掀起多少“艾风”!

真的,艾丰如风!

助推经济发展的热风,开启学子智慧的春风,温润人们心灵的惠风,饱含家国情怀的高风……当然也有针砭时弊的寒风。

艾老,您痛快地走了,化为一缕清风,飘在天地间。

艾老,端午节到了——

2019年6月7日,农历五月初五。

今年,我手中的艾条,又直又高又壮,特有的艾香那么沁我肺腑。

艾老,我插了很多艾条,书桌上的笔筒中也插了一支。我是闻着艾香写的这篇文章,您闻到艾香了吗?一会,我把文章发您微信——《艾丰;艾香天下 丰泽人心》

作者简介:管斌,经济日报高级记者、经济日报山东记者站站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