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档案记录滨州】1994年阳信列入全国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县

发布时间:2019-06-14 08:58:47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平原的黄河三角洲,处于山东半岛和京津两大经济地区的连接地带,总面积792.49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73万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阳信辖3镇10乡,877个自然村,41.5万人口。

由于这里不靠山、不依水,远离大城市,盐碱地多,土地贫瘠,地域闭塞,无交通之便,无水运之利,无渔盐之惠,无油区之实,加之历史罕见的旱灾、涝灾、虫灾、风灾、雹灾等自然灾害频频侵袭,多年间阳信成为“吃饭靠统销,花钱靠救济,发展靠贷款”的“三靠”县。1974年,全县吃救济粮2500万公斤,阳信农民人均收入19.38元,列全国倒数第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阳信县经济和各项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一直没有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1987年,全县财政收入只有635万元,吃补贴71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79元,是山东省农民人均收入最低的县份(山东省农民人均收入是518元,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是463元)。文教、科技、体育、卫生、医疗、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等事业要发展更是难上加难。阳信县形成“经济落后——财政困难——无力建设——后劲不足——制约发展”的一个恶性循环局面。由于县穷、民穷碰在了一起,阳信县成了鲁西北有名的“穷困县”。

“穷则思变”。“穷”就要思“改”,就要靠改革,促进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阳信改革是穷逼出来的,越穷越要改革。 1984年以来,山东省抓县级综合改革带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走出一条以县兴带动省兴的成功之路,1986年决定每个地市选一二个县作为试点县,使试点县达到19个。1987年,省委、省政府又在诸城农村改革现场会议上决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同时扩大试点县范围,把试点县增加到25个。

1987年2月,阳信县县长盖国强上任第一天,就找来阳信县志,接着又骑自行车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跑遍全县13个乡镇。他和同志们在琢磨一个问题: 阳信靠什么来发展?跑上边要项目,为时已晚;哭穷要救济,给个仨瓜俩枣,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不结合当地实际,照搬照抄外地经验,也是枉然。经济发展缓慢固然有其地理、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是,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受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越重。只有靠改革启动内部活力,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才能加快发展,尽快脱贫致富。只有进行综合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改革的坐标定在“综合改革”上,有了目标定位,县委、县政府立说立行,向上面要政策、要支持。 1988年,阳信县被确定为山东省综合改革试点县,轰轰烈烈的综合改革了自此拉开了帷幕。1993年,阳信县成为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试点县; 1994年,阳信县被国家体改委批准为全国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县。全国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县的列入,让滨州地区也有了一个“特区”——阳信综合改革试验区。

1992年12月,时任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的高昌礼同志在“阳信县综合改革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上对阳信县综合改革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我们把阳信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典型来看,阳信这个典型的出现,既是80年代山东农村改革的一个总结,又是90年代山东农村改革的开篇。”

阳信县综合改革代表了县级综合改革的总体方向,通过简政放权、撤并机构,裁减人员等举措取得了良好成效。既加强了政府的宏观管理、社会化服务,又解决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状况。阳信县综合改革的展开,积累了经验,趟出了路子,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