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搜书志:从《故土》到《中国读本》,一腔赤子情怀的爱国作家苏叔阳

发布时间:2019-08-15 17:00:45    作者:钱杰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大约一个月前,作家苏叔阳在与癌症顽强抗争了25年后,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

从网上看到消息,我很感慨。感慨一是悲伤。这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因为他爱国。他活得不短也不算长,我有些难受。感慨二是有些媒体在发布消息时,可能是担心大家不太知道这位作家的“厉害”,便精心制作了个“剧作家苏叔阳病逝——曾创作《新龙门客栈》”之类的标题(如《新京报》),意思是蹭蹭徐克这些“狠人”的热度,以吸引眼球。这让人在悲伤之余,又有些悲凉。

我最早知道苏叔阳,是在上初中时看了他发表在《当代》杂志上的长篇小说《故土》。

现代人老是喜欢把都已经上了中学、乃至上了大学、研究生的孩子还当做生活、心智均不能自立自理自制的小宠物,真是社会发展的一大怪相。其实《红楼梦》里几个主人公谈情说爱、谈诗论偈之时,我们这一代人的父辈上山下乡挑河挖沟、大鸣大放学工支农、放眼四海舍我其谁之际,都不过是些初中生的年龄。包括我们自己回望一下心路历程,十四五岁那当儿,不也正是壮志参天心事拿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试问今日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孤胆英雄期?敢与恶虎争高下、不向妖魔让寸分——谁敢拿咱当宠物真跟谁急!这么一看,现在一些家长的小儿女心态是不是很走形?老出事儿到底怪谁?

我是想说,上初中时看苏叔阳《故土》的感受,跟如今四十大几再重读这部小说的感受,即使中间有着几十年的时代背景变化加上心境不同,但其实也差不了许多。甚至我回忆一下,那时对这部书的思考、对社会未来对人生走向的探究,比现在还要深入还要认真,不那么佛系。

苏叔阳在1984年发表《故土》时,则跟我现在的年纪差不多,是他创作的一个黄金期。比如1983年上映的电影《夕照街》,就是由他编剧。

小说《故土》塑造了拨乱反正后、改革开放初北京“新华医院”一群白衣天使、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林子午、郑柏年、 白天明、袁静雅,叶倩如等老中青三代人,尽管遭际不同、性格迥异,但他们对祖国的爱是一样的炽热、一样的真诚。让这片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故土更加富强美好,乃他们心之所向,虽九死而未悔。当然也鞭挞了安适之这种借改革之机四处钻营、上下其手、害人为乐、寡廉鲜耻的野心家、伪君子形象。

颂扬爱国精神是这部作品的总基调。编剧本行的苏叔阳,自然在角色设计上“生旦净末丑”考虑俱全、情节推动上铺垫悬念冲突高潮环环相扣,将小说锻打得十分经典耐看。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作品的语言。

苏叔阳无疑是“把老舍的血液输入新时期文学的最力者之一”。他自述要“唱一曲京韵大鼓”,终于形成了通俗质朴、简约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接近老舍语言的“俗白”、“清浅”、“结实有力”。最可贵的,他的文学语言始终保持着一种健康、向上的民族张力。

而上述这些内涵和形式加起来,就符合广大读者心目中“爱国作家”的认同。

这种爱国精神一直贯穿到他多年后写成的历史散文著作《中国读本》。

“我曾经年轻的生命正一天天走向衰老,而我古老的民族却一天天愈加美丽又年轻;我少年时的梦常常堆满惶惑和惆怅,而我的共和国之梦总是色彩斑斓又温存多情……”

“感谢母亲生我在这片大地、这个民族,感谢祖国赐我这支笔写出我热爱中国的心情;我相信中华文明永不会衰老,因为她就是我们的太阳,每天都会升起,照亮新的征程”。

这是苏叔阳2015年2月写在《中国读本》(经典版)扉页上的题记节录,赤子之情溢于言表,可昭日月。

真正能够当得起“爱国作家”、“爱国诗人”的文人古往今来虽非凤毛麟角、但也绝非俯拾皆是。不是所有作家都具备这种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这种至善至美的汉语言文字表达功力。尤其是当下。在大量充斥着“没什么,就是忧伤”的穆晚秋前期式语言风格的文坛,“走要走大道,大道上阳光好,秧歌伴着锣鼓跳,青春扮做旭日早。走要走大道,大道上爱情好,匆匆的过客快忘掉,叛逆的心向着北风跑。走要走大道,大道上风景好,雄壮的兵马闪光的刀,崭新的山河翘望着拂晓”这种青春阳光、战斗鼓劲的民族风竟然一度都快成了异类奇葩,被压制得抬不起头来。就跟“颜筋柳骨”在书坛、工笔细描在画界、英俊阳刚在影视圈一向不受待见一样,一群“审丑”本事大过“审美”的伪娘假小子极不正常地长期把持着文化话语权,遂致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台词不好好说、诗不好好写、歌不好好唱,直工直令全改了荒腔走板。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旦跑调散架,很容易让人看不起。

“洁白晶莹的雪花呀,你是爱的精灵还是纯贞的心羽?你如此深情地扑向祖国大地,是要把自己溶化了,渗进那养育了我们民族的光荣富饶的故土吗?!

列车在洁白的大地上飞驰,去迎接黎明、朝阳,去迎接一个新的明天……”

这是长篇小说《故土》的结束语。在爱国作家苏叔阳的笔下,祖国的语言文字永远是那样的美丽明朗,祖国的今天永远是那么光荣美好,祖国的明天永远是那么充满希望!

作者:钱杰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