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七十一)|秋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9-10-09 15:00:40    作者:王玉丽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秋的记忆

王玉丽

伴着浅秋走入黄昏,深秋的黎明也就到了。今年的秋好像来的特别早,早上都有一股凉意扑面袭来,往年到了这个季节,总会有一睹满山红叶为快的冲动。今天与朋友相约来到济南南部的小山--红叶谷。

虽然没有“枫叶红于二月花”的盛景,但满山黄红相携,伴有潺潺流水从上而下,也别有一番风味……

本来恐高的我,爬起这座小土山,却乐此不疲。一行数人,在赏红叶的途中有说有笑,我细点枫叶的纹路,你给树叶留下永恒的瞬间,她借枫叶给自己清点年轮的旋转……我则和挚友相约,另辟奇径,走上一座没人走的斜坡,那种猎奇、探险、愉悦浸透我的全身。

放眼望去,果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意味。远处绿油油的小麦把农田捂的严严实实。仍有干活细致的农民在田里,一会站起一会蹲下不知忙些什么?看到他们劳作,让我想起了儿时的秋收。

家住农村的孩子,都会在秋收农忙时节,去地里跟家人一起收庄稼。不管是在县城工作的,还是学校上学的,那时都会放假回家,帮着父母抢收粮食。平时寂静的农田,顿时像赶大集似的热闹起来。大姑娘小媳妇儿也会来到地里。不管平时县城时髦的售货员,还是朴素的教师、医生……都会换上劳动人民的衣服,头上裹个羊肚子手巾来到田间地头。这时,只见她们左手拖拉个化肥袋子,右手“咔吧”一下就把肥肥的玉米掰下来,随着节奏左手一提袋子,左脚一推袋子底部,袋子往前一纵玉米就溜进去了。就这样,一个人揽着两趟往前走,随着“咔吧咔吧”的交响乐,玉米都溜进了袋子,装上手扶拖拉机,“突突 突突”的运回家去。地头抽着旱烟歇息的老头儿,总会嘴角翘得很高,羡慕的竖起大拇指:“别看人家儿女都在县城工作,干农活可不含糊啊!”

此时,农田上空飘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

那时我还小,进了玉米地,只管挑绿皮玉米,那个绿就掰那个,因为回家让娘煮上一锅,可以美美得吃上一顿。玉米运回家之后,我会迫不急待的,把它们从袋子里倒出来,把裹在外面的绿色的皮,一层一层的剥下来,越往里,皮裹得越结实,颜色越浅,也越难剥,好像要待出阁害羞的姑娘。我可不管,只顾使出全身力气,把皮剥得干干净净,把里面的须择的一根儿不留。最终会露出黄黄的,又大又圆,嫩的一掐一包水的玉米粒儿。下锅之后的玉米在热水的沸腾中,整个肚皮就会被撑开,露出里面乳白的面面的“肉”,又香又甜。比现在超市的熟玉米好吃上千万倍。

最有趣的还是剥玉米。看着院子里堆积如山的玉米,父母的希望也都在这里,因为以后农田的化肥、家里的日常花销、我上学的学费还有过年的新衣服,都靠这一堆堆的玉米了。不然一场秋雨过后,堆在一起的玉米就会因为不透气而发热,因发热而发芽,再卖那就不值钱了。所以,剥玉米成了迫在眉睫的紧要事。这时,父母会让我们这些孩子和上了年纪老人在家剥玉米。我奶奶那时走路还很利索,也很能干。

为了让玉米尽快的晒干,大平原的农家院子里,都会扎一个玉米囤,离地面30公分左右,宽0.8-1米,长5-8米,一般都是按自己院子的大小,收成的好坏来扎囤。这样既透气,又可以防止老鼠糟践粮食。到了过春节相互拜年时,一进门都会对又宽又长的玉米囤评论一番,这也成了农家人会种地重要的炫耀资本。粮囤的大小,成了这家人生活是否富足的重要标志。

奶奶负责剥玉米,我负责把玉米收到篮子里,倒进囤里。奶奶会在剥玉米的同时,把藏在玉米粒里面偷吃的小虫子逮出来,放进瓶子里给鸡吃。同时会捋一些白而整齐的玉米皮,冬天农闲时点上硫磺熏得更白一些,编制一些手工艺品:座垫、挂画、茶杯垫、地毯、帽子之类的换钱,贴补生活。小时候家里的座位上、奶奶的炕上的座垫,都是用这个做的。隔潮又环保。现在修建专门的公司,变成了机器编制,听说出口好多个国家呢!我就在奶奶剥玉米和上囤的间隙里,拿这些小虫子开心。刚从玉米粒儿里把它用小细棍挑出来放到地上,它会拼命地的扭动身体反抗,如果你再用小棍戳一下,它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胡窜乱撞,想逃之夭夭。终不会逃出我的手掌心儿,我会用细棍儿及时挑回来继续逗。没几个回合它们就奄奄一息了,我会惋惜的把它装进瓶子--喂给鸡吃。觉得它这种下场是罪有应得,谁让它偷吃我家的玉米呢!

只有秋收,这个季节并不算完整。还有更重要的是秋种。从秋收之前,有经验的老农民都会反复盘算,是种小麦还是留作春地来年栽棉花?哪个会在来年更经济实惠?凭借今年还有去年,甚至近几年的价格来推算,来年的棉花将会是什么价钱?因为棉花投入资金多,投入劳动力也多,如果行情好就会买个好价钱,付出也就值了,如果行情不好,一年费心劳力白忙活;小麦相对来说投入就少了,播种之后隔段时间灌溉施肥就可以,中间还可以做些别的零活赚点钱,贴补家用。所以有经验的老农,秋收之前总会反复掂量……几乎每年都是类似的决定:多数地种小麦,留几亩春地栽棉花(他们不敢拿一年的收入冒险)。这样投入资金少一些,风险也就小了。决定以后,父母都会非常仔细,从选种耕地到施肥浇水,都十分的讲究。因为播下的不仅是种子,更是来年的全家人的生活,包括我上学的学费。每每播种之后,我爸也会像山下远处的农民一样,天天到地头转一转,看看出苗情况,看看什么时候该上第一遍水?什么时候该打第一遍农药?就像伺候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所有的一切都挂在心上……

回想自己的成长,人生中哪一次重大的选择,父母都不会缺席。“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走在另辟奇径的山路上,没有几位游客路过,身为女儿,父母健在,身边还有一知己相伴,顿感:岁月静好……

作者简介:王玉丽,阳信人第三实验小学教师,喜欢写作。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滨州市朗诵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发表于《山东文学》、《青海湖》、《山东教育》、《山东青年报》、《大众日报》、《教育信息》、《班主任之友》等刊物。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