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特约编辑由俊佐综述与点评:花花草草很难写出分量

发布时间:2019-10-14 08:36:45    作者:由俊佐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本期特约编辑:由俊佐,1971年出生,邹平市人。现为邹平市作家协会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8月10日至9月9日,由俊佐作为大平原特约编辑,共推送3辑37篇作品(六十四——六十六),现推出其当值特约编辑的综述与点评——

花花草草很难写出分量

由俊佐

8月10日——9月9日在《大平原》轮值特约编辑,转眼一个月就过去了。接到任务时我正站在西安碑林门前炽热的阳光里,现在披衣坐在窗前却道天凉好个秋了。因为忙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竟没顾上及时总结一个月的文稿,现在终于有空坐下来,一一回忆起文友们带给我的惊喜——随时随地微信响起,开着会,坐着车,吃着饭——翻看他们的文章,见字如面,想像着在心里对他们说的每一句话。

首先接到的是马宁的一组文章。我喜欢她的诗,能想像她抱着一本书颔首走在树荫下的状态,只是看到她的书法作品偶尔让人出戏。但文字依旧是她的,精准、干净而稍显琐碎。她所描绘的是属于她的那个冬天,那个村庄,那个夜。她把众多的物象用一根绳子穿起来,那根绳子就是她丰富、敏感、细腻的内心体验。

高桂英《风雪,我们一起走过》,把送儿上学的路途写得惊心动魄,母子之情,跃然纸上。马士明《故乡何事又重来》从一个梦境开始,娓娓道来,别有一番乡愁在心头。他另外两篇作品《汉垒盘旋今五觅》《阳信有所老粮所》,知识性、可读性强。对于我一个文史工作者来说,感到格外亲切。

随着乡村振兴、土地增减挂钩,很多村庄要整体搬迁,很多人要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从今年春上开始,我带领部分作家、摄影家走村入户,开始一项叫做 “乡村记忆工程”的工作。大家穿街走巷、入户采访,对乡村历史脉络、文化烙印、发展轨迹、乡风民俗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影像文字记录,留住乡愁乡风乡韵。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20多个村庄的采访,他们创作了大量采风文章。这其中赵淑珍《嬗变的乡村》和王冬良《耿家庄中桐花开》就是其中两篇。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就是真人真事真感情,这是有价值的写作。从中也可以看出采风对于一个写作者的重要性。

赵淑珍还有一篇《黛溪,黛溪》,她是一位中学老师,文章写得很老实很全面。其实文章要有取舍,面面俱到,往往都写不到。赵素兰的《梯子坝,你怎么看》,通篇抒情,更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王中春的三篇小小说《学费》《拿蝎子》《谢谢你家孩子》,很有味道。布局谋篇也很讲究,每个小故事后面,揭示的都是人性的东西。

赵志立的采访手记是很有分量的一组文章。她的这些采访稿,原来每一篇都有一个名字。可以看出当时她也没有什么明确的写作计划,就是简单的采访记录而已。我建议她把标题都去掉,选出其中形式比较统一的6篇,组成了《赵志立采访六记》。赵志立是我熟悉的一位女记者,很能干,也很会干。也许是长与影视打交道的原因吧,她的文章很有镜头感,类似于蒙太奇的手法,节奏感很强,跳跃性很大,给人一种紧实又疏散的感觉。她的文字朴实有味道,但因为不是专业的写作,语言上随意性大,咬文嚼字的功夫还需要锤炼。

《是魔是仙,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高桂英的一篇电影观后感,她深入细致地为我们解读了这部电影背后大家所看不到的东西。

另外还有,铁娃写改革开放的文章《在希望的田野上》,李健的怀旧文章《无题》,窦同霆的游记《夏游麻大湖》和秦辉《感千年之美,游正定隆兴寺》,还有孙建文的《桃李不言》和张海鹰的《感受金沙滩》,这些题材的文章都不容易写,因为大家都在写,就看谁能写出新意吧。

诗歌有孙艳玲《站在时间的背面》,季翠萍《中元节祭》,李文兴《小人物》,张恒《家乡诗歌》《秋夜》《树,在故乡安静的守望中》,刘晓梅《生活断章》,若尘《一棵被洪水冲来的柳》,蒲锟《孝妇河畔的诗行》,马如滨《秋天的心事》共十多首。说实话,我不怎么懂诗,就不妄加评论了。

前几天参加了卞毓方先生的一个座谈会,老先生带有南方口音,听起来那是相当费劲。不过最终我还是觉得没有遗漏下什么,就把他的发言稍作总结,与大家共勉:

要尽早规划好自己的写作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领域,选你熟悉的那些题材去写,形成一个系列。漫无目的或苦于应付的写作会让人疲惫和散漫。

选材很重要。大家都在写的题材,你得写出新意。尝试去写重大一点的题材,花花草草的东西很难写出分量。

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很重要,多看书,要做系统的有效的阅读,而不是手机碎片式的阅读。

再就是散文虚构的问题,只要感情真实,实践可以做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逻辑。

推荐文章:

《马宁散文四章》

《赵志立采访六记》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