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伏生与伏生祠

发布时间:2019-11-14 08:57:45    作者:张卡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尘嚣其上竟焚书,劫后壁藏方有余。皓首传经众人叹,蓬门积德万年欤?当年博识胸中授,今日观花网内锄。但得流光霎时老,何妨一笑曳青裾。

——《无双谱·伏生》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不仅诗写得好,画也画得好。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评论王维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不过,王维的画作存世极少,人物画存世则更少,其中有一幅人物作品便是描写伏生的,画作名称为《伏生授经图》。这在唐代流行佛教壁画和帝王将相人物画的情况下,实属难得。

那伏生是谁呢,王维为什么会专门为其作像?不仅是王维,后世还有更多的画家为伏生作像。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正式刊刻的《无双谱》(又名《南陵无双谱》),绘者从汉代至宋1400多年间,挑选了40位广为称道的名人,绘成绣像并题诗文。由于这些人物事迹举世无双,故此图册称为《无双谱》。绘画者是擅长人物画的绍兴人金古良,镌刻者朱圭则是康熙时期的御殿刻工,因刻《凌烟阁功臣图》和《行迹图》等闻名。《无双谱》中,伏生因传《尚书》列第三位。

王维《伏生授经图》

伏生籍贯滨州邹平

伏生的籍贯,《汉书•儒林列传》记载说:“伏生者,济南人也。”邹平在西汉属于济南管辖,说伏生是济南人,当是举其郡。嘉靖《山东通志•祠祀》“伏生祠”下记载说,“在邹平县东北,祀秦博士伏胜……济南邹平县治东北十余里,号伏生乡,其墓在焉。”此后的邹平县志承续这个说法,民国《邹平县志•古迹考》:“伏生墓,在城东北一十八里。”民国《齐东县志•地理志》“伏徵君墓”下记载:“在今城西偏北三十里寄驾塜庄西。查邹平亦有伏生墓,《邹平县志》谓伏生墓在城东北十八里,与本县伏生墓相距约八十里。《续山东考古录》认为齐东寄驾塜是在邹平者,疑塜也。”现邹平、齐东合为一县,伏生故里当在邹平境内则无疑矣。

现今邹平县境内,尚有两处与伏生有关的遗迹:一处在魏桥镇冢子村西南,为伏徵君墓。解放初期,墓址很大,封土直径达三十余米,高约六米,并建有享堂、书院。新中国成立后被拆毁,现为一片平地,存有“徵君伏生墓”和“伏生墓序”石碑两通;另一处在韩店镇苏家村西首,有伏生祠,是后人为纪念伏生而建的。该祠始建年代无考。解放之前,祠旁还曾有伏生墓,封土颇为壮观,直径约二十米,高十米左右,石碑数通,春秋祭祀,香火一直很盛。祠旁还有祭田八十余亩。该墓也已被推平。元至正十五年,县尹陈野仙在此建伏生书院,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据道光《邹平县志》记载,伏生祠前立有石碑数通,其中有晁错亲书小篆汉碑一块。最后一次大修是清嘉庆年间,占地5亩有余,增修大门、祭厅、东西厢房和大殿共计30余间。

伏生祠至新中国成立时尚保存完整,“文化大革命”时期祠堂被毁,但遗迹留存尚完整,现存大殿基石、柱基、西偏房的残墙及西厢房两间、石狮两尊。明清时期,邹平总共有六个乡,其中最大的一个乡就叫“伏生乡”,后来又分为“伏生南乡”和“伏生北乡”,就是为了纪念伏生而设的。王渔洋《伏生祠》诗:“祖龙枉以吏为师,牵犬东门笑相斯。转盼阿房化焦土,千秋人拜伏生祠。” 

伏生祠赑屃

伏生凿壁藏《尚书》

伏生也被叫作伏胜,字子贱,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弟子轌子贱的后裔。秦朝朝廷设置了一共70人的博士顾问团,方便解答典籍史册中的一系列政治问题。伏生有幸,入选其中,从此成为了一名兢兢业业钻研学问的博士。

秦始皇推行“焚书坑儒”,此后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统治已是风雨飘摇。为了将珍贵的典籍《尚书》保存下来,伏生在自己家中的墙壁中开凿了一个夹层,将书藏了起来。秦朝末期,各地叛乱,楚汉相争。伏生一介儒生,又上了年纪,只能在这兵荒马乱的乱世中不停地流亡。

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刘盈下令,废除从秦朝继承下来的《挟书律》。伏生听闻此消息,大为高兴,赶紧回到老家,打开墙壁,发现《尚书》已经损毁了好几十篇,只剩下了仅有的29篇。

汉文帝刘恒很欣赏儒学,听闻伏生的事迹后惊喜万分,立刻就要召见伏生。可伏生当时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九十岁老人,无法赶路。于是,汉文帝就派了太常掌故晁错前往济南邹平。伏生年迈体衰,口齿不清,便由女儿羲娥转述,晁错得《尚书》二十九篇,因全用当时通行的汉隶写出,称《今文尚书》。

后人对于伏生做的这件私藏书籍的事,有这样的评价:“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可见,在整件事中,伏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伏生之功意义重大,所以后人也将他和发扬光大了儒家的董仲舒并列,史称“董伏”。

伏生及其影响

在中国经学史和学术史上,伏生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西汉一代的《尚书》学者都出自他的门下,历代《今文尚书》学者也无一不在学术上以他为宗师,高度赞誉伏生为“尚书再造”和《尚书》第一传人。伏生被追封为乘氏伯,尊为圣人,进文庙,享受万民祭祀。清代经学家皮锡瑞甚至将自己所居住的书屋署名为“师伏堂”,表达对这位今文经学学派开山祖师的敬仰。

在经学传承中,伏生可谓是五经之一《尚书》学的开创者。他的弟子中,最为出色的有两个,一个是千乘(今山东高青)人欧阳生(字和伯),另一个是济南人张生。

欧阳生传同乡倪宽,倪宽又传给了欧阳生的儿子。以后欧阳氏世世相传,至其曾孙欧阳高时为博士,《尚书》开始有了“欧阳氏之学”。欧阳生的后人有许多都以治家学而为博士和高官,其弟子中更是有很多杰出学者。欧阳高的弟子济南人林尊,为博士,历官少府、太子太傅。林尊的弟子平当官至丞相,另一个弟子陈翁生官至信都太傅,世号“平陈之学”。以后,平当又传九江朱普、上党鲍宣;陈翁生又传给琅琊(今山东诸城)殷崇和楚人龚胜。到东汉,欧阳生八世孙欧阳歙以通《尚书》,官至司徒,封夜(掖)侯。欧阳氏一支的著名学者有济阴(今山东定陶)人曹曾,官至谏议大夫,有门徒三千人。沛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桓荣,为明帝师,历官博士、太子少傅、太常,赐爵关内侯。桓荣的弟子丁鸿官至司徒,张酾为章帝师,历官太尉、司徒。桓荣的儿子桓郁,官至太常,曾经做过章帝、和帝师。桓郁的中子桓焉官至太尉,曾为安帝、顺帝师。桓郁的弟子京兆朱宠官至太尉,另一弟子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人杨震更是名重一时。桓郁的孙子桓典以《尚书》教授颍川,有门徒数百人,献帝时官拜御史丞,赐爵关内侯。此外,东汉时,以传习“欧阳尚书”著名的还有乐安临济(今山东高青)人牟长、京兆长安宋登、南阳堵阳尹敏等人。牟长有门徒千人,著录前后万人;宋登有门徒数千人,都是当时的名儒。

伏生的另一个弟子济南张生,是《尚书》大小夏侯之学共同的始祖。张生为博士,传鲁(曲阜)人夏侯都尉。夏侯都尉传给族子夏侯始昌,夏侯始昌官至太傅。夏侯始昌又传给族子夏侯胜。夏侯胜(史称大夏侯)官至长信少府、太子太傅。夏侯胜传给从兄之子夏侯建(史称小夏侯),夏侯建又师事欧阳高,官至太子少傅。后来,夏侯胜与夏侯建在治学方法上产生分歧,二人分立学派,从此《尚书》又有了“大、小夏侯之学”。两派的弟子中,也出现了很多博士、高官,封侯拜相、贵为帝师者不在少数。大、小夏侯两派虽有分歧,但与欧阳氏的《尚书》之学一样,都属于传承自伏生的《今文尚书》学派的分支。经过数传,形成西汉的《尚书》学三家,即欧阳高的“欧阳氏学”、夏侯胜的“大夏侯氏学”、夏侯建的“小夏侯氏学”,都立于学官,形成尚书学之大观。

伏生后裔世袭五经博士,承继家学,多为一代名儒,自从修建伏生祠后,历代皆设奉祀生,最初由伏氏直系长孙担任,主持祭礼。唐贞观二十一年(647),下诏让伏生从祀文庙。宋咸平三年(1000)封为“乘氏伯”。历代为伏生赋诗作词的文人不胜枚举,王维、展子虔、赵孟頫、唐伯虎等都曾以“伏生传书”为主题作画。清康熙后,奉祀生则从圣贤后裔俊秀的子孙中补充,要由地方官考试,经礼部审查注册才能任命。到民国三年(1914)二月,奉祀生更名为奉祀官。伏生的子孙后代也多封官荫爵,有的还成为皇后贵戚,在两千年间蒙受着福泽。     

(作者单位:滨州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