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滨州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学征文获奖作品(优秀奖)|不灭的乡愁

发布时间:2019-11-27 15:45:49    作者:赵淑珍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不灭的乡愁

 赵淑珍

湛蓝的湖水倒映着黛青色的小山和翠色欲滴的垂柳,宽阔的湖面一望无际,层层的涟漪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光斑。几只鸟儿飞速地掠过水面,箭般远去。稍远处三五只鸭子悠闲地游弋,身后拖着一条条长长的水纹。我站在明湖的木栈桥上,心旷神怡。

湖北面的广场上,丝竹悠扬,京韵京腔随风飘荡。晚上这里则是广场舞的地盘,不论妙龄少妇还是身材走样的老妪,都尽情热舞,毫不忸怩。那一个个神采奕奕的唱者、舞者,还是我小时候的父老乡亲吗?

这才多少年啊,冬日暖阳的墙根下,清一色的黑棉袄一字排开,眯着眼,无比享受地吸着大烟袋乡亲们,不紧不慢地你一句、我一句,忽而爆发出响亮的笑声,震得金色的阳光也颤颤地抖动起来。

明湖北邻,即是我们村小区。那些世世代代的庄稼人,早已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再也不会敞着大门,随意让小孩子进进出出了。而我这个工作单位离家很近、经常回娘家的人,在小区里遇到的熟人也越来越少了。每逢有人亲热地唤我一声乳名,都倍感亲切,毕竟这种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村里的年轻媳妇和孩子,都用漠然的眼光扫视着我,在他们眼中,我和住在这里的外村人一样,我早已是外人了!

明湖往往被错以为济南的大明湖。还记得初中毕业前夕,我们这群乡下孩子由老师带领,第一次见到了书本中的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在一个从没出过远门的农村孩子眼中,她无疑美得无可挑剔。去年我故地重游,感觉大明湖早已失去了记忆中的光彩,是大明湖老了吗?说真的,还不如我们明湖美呢!无论是规模还是绿化。当年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省城里的孩子,穿戴光鲜,说着普通话,温文尔雅,再看看我们的穿着,想起村里那些脏兮兮、满口脏话的泥孩子,真的是自惭形秽。几十年间,已是沧海桑田,城乡差别已大大缩小,百姓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确实今非昔比了。

湖畔的海棠林,花儿开得正艳。片片绯红的花朵,似流动的赤云,似燃烧的火焰,灼灼地映亮你的眼。轻抚花枝,她们可是我们村的梨花、苹果花幻化而来?村里的苹果园和梨树园是我们儿时的乐园。那盛放的梨花洁白如玉,满园飞雪;苹果花粉粉淡淡,清丽柔美。一群捉迷藏、追逐嬉戏的孩子,流连树下,欢乐的笑声惊落了片片花瓣......不,这些海棠花虽美,却有些媚俗,远不如老家果园的花自然清纯。如今也算阅花无数,可任凭千娇百媚,却怎么也抵不过开在心底里的那些花,许是人生初见的情愫在作祟,抑或是偏心吧。

放眼东望,是无边的绿化林木和错落其间的商品楼房。景色旖旎的明湖成了风水宝地,人们自然喜欢住在这儿。曾几何时,这里被我们称作“南坡”,专种粮食作物。平畴沃野,绿色主宰着一切。麦浪滚滚,一望无际。高大的玉米排兵列阵,织起一道道青纱帐。调皮的风儿抚着我的脸,凝神中,记忆的闸门蓦然打开,细碎的往事扑面而来,一帧帧黑白照片般慢慢放映......

父母挥舞着镰刀,一片片麦子顺从地倒地,汗水慢慢爬下他们的脸庞,一滴一滴地洒落在热浪滚滚的黄土地。奶奶头戴汗巾,坐在地头,娴熟地把麦子剪头去根,用特制的工具刷掉麦叶,码成捆,我们叫“梳麦秸。”我从奶奶身旁的看客慢慢变成了那个跟在父母身后捆麦子的少女,毒辣的日头刺得我不敢睁眼,尖硬的麦芒,给我细瘦的胳膊扎上了许多细细密密的小孔,汗水一渍,火辣辣地疼......

心忽然有些沉重,不忍细想,信步向前,村小区北面就是老村。旧村改造,一片狼藉。断壁残垣间,还有十几家房子或近或远,各自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无言地看着我。或许它们知道,自己的生命已时日不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类一个个倒下去,房子们会不会悲伤和绝望呢?

我用目光细细抚摸一块块碎砖,一片片瓦砾,你们还记得那个扎着羊角辫,穿街走巷和伙伴们捉迷藏、做游戏的小姑娘吗?你们还记得我们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笑声吗?如今,我来了,可伙伴们呢?他们都在哪?那些亲切地喊我乳名的人呢?我多么希望他们忽然笑容可掬地从屋后闪出来,再叫我一声!

我家的老屋,我不敢去,我无法面对那一片废墟。爱人曾拍了张照片让我看,我却始终无法相信那曾是我的家。那高高的大门,那敞亮的砖房,那井井有条的小院,榴花似火,枣花飘香。怎就成了一地碎砖乱石!

恍惚中,炊烟袅袅升起又随风飘散,鸡妈妈领着孩子们“咕咕”觅食,小黄狗温顺地跟在我和弟弟身后。东屋里的机杼“哐当、哐当”有节奏地响着,那是母亲的阵地。院子西边,精致的葡萄架下,小脚的奶奶边“嗡嗡”地转着她的纺车,边教我和弟弟吟唱那千年不变的歌谣“苦菜花,刚发芽......”而我和弟弟的心早跑到那一串串翡翠玛瑙般的葡萄上去了......

我伸出手,想触摸那一架翠色喜人的枝叶,却摸到了嶙峋龟裂的树皮——这是我们村的老槐树,幸好,她还在。这棵从明代走来的古槐,是我们的镇村之宝。几百年来,她栉风沐雨,屹立不倒,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兰芝里,护佑着她的每一个孩子,是村子的灵魂与图腾。我久久地抚摸着老槐树历尽沧桑、早已中空却依然枝繁叶茂的身躯,久久地凝望着这个远近闻名的“秀才村”,这个散发着芝兰芬芳的故园......


作者简介:赵淑珍,初中教师,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文章散见于《渤海》《滨州日报》《鲁北晚报》等报刊及网络平台。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