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八十一)|鬼子姜

发布时间:2019-12-13 16:00:09    作者:张海亮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鬼子姜

张海亮

上周妻子回娘家,岳父特地为我们捎来一袋鬼子姜。

打开白生生的塑料袋子,一棵棵虬曲淡黄的鬼子姜如同一个个顽皮的孩童,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甚至,上面还沾着一些细碎干枯的土沫子。见状,我和妻对视了一眼,心里特别快慰。然而,就读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却甚是不解:“瞧,它长得丑死了!”

挑出两颗,就着水龙头冲去沾在表皮的土屑,放到案板上,再仔细一瞅――其实,女儿说得一点也没错,它真是奇丑无比,让人心生嫌弃。但是,用刀切成薄片装到盘中,拌上葱丝,撒点香油,淋点酱醋,便成了一道味道奇美的小菜。或就着稀粥啃一口,或是和着馒头吃一片,那种既清凉、又带点淡淡土腥味的气息,便在味蕾上翻滚、爆炸,好极了!

看着孩子从最初的鄙夷,到餐桌上的大块朵颐,我禁不住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履历。那时的记忆中,不管城里还是乡下,无时无刻不在冒着黑白云烟的大烟囱还属凤毛麟角;那时的集市里,一根五分钱的甜棒、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蜜食,就足以让我们兴奋上老半天回味上好久好久;那时特别是冬天时节里的餐桌上,最常见的佐菜除了娘腌的白菜疙瘩,就是这鬼子姜了……倒点黑黑的酱油和浑浊的陈醋,再就着娘自个儿蒸的大饽饽、揸的面糊糊,那股子清冽的咸鲜味儿便成了滋润我们农家儿女成长的最纯记忆!我还记得,每当寒冰尽裂天气转暖之后,娘总会在天井的菜院子边上点上一些带着芽尖的鬼子姜,然后连水也不浇,任它自生自灭。说来也怪,这东西一到土里,便仿佛有了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迎着阳光雨露自在成长!它天热时生在土外的形状颇像向日葵,但结的果实却深埋地下;它结的果实和生姜有几分相似,然而并不辣嘴,所以黄河北岸的岳父老家那里,把它又叫成“姜不辣”;它种下去时不过是小小的一疙瘩,然而收获时却往往可以得到大半簸萁;它不仅果实可供佐餐,并且长得极细极长的杆茎和叶片也可以作柴,可以说周身俱是宝物!或许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物质条件还十分匮乏,它的出现极大缓解了冬季昂贵的“青菜荒”,因而被家家户户奉为餐桌上的“常客”――只不过,光阴流转,岁月如梭,如今时光一去三十载,现在过冬的爹娘再也不用为吃不起菜发愁了;然而,那熟悉的鬼子姜还在,仿佛是一个默默的证物,在无声里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只不过,这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这寻常背后的朴实情怀,强强如“00后”的小年轻们,又有几人能懂能知?

哎,这让人动情的鬼子姜哟!

作者简介:张海亮,男,39岁,少时从军,中年解甲,市县两级诗词学会会员、作协会员,曾在《解放军报》《检察日报》《湖南日报》《微型小说选刊》等各类媒体报刊发表稿件4800余篇。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