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八十三)|悠悠周公祠

发布时间:2020-01-06 16:45:32    作者:郭学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悠悠周公祠

郭学

五月的鲁北平原,透明的天空一望无际,大片的麦田充实了整个空间,飞翔的鸟带着清晰的哨音,在头顶忽上忽下,那些活泼的叶子不甘寂寞,随着阳光的爬上爬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各色的花朵争相斗艳,青草的芳香令人流连忘返,村里鸡犬相闻,田地里忙碌的农人姿态各异,天地一片祥和。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去杨柳雪村的路上。杨柳雪村是一个十分浪漫的地方,也是一个长满故事的地方,她的故事感人肺腑。杨柳雪村只是滨州滨城区一个普通的村庄,可是它的背后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因为在村里有一个怀周祠,它是由民众自发建设的,是村民怀念周总理的历史见证。

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按照周总理生前遗嘱,将骨灰分为四份,其中一份就撒在了黄河入海口杨柳雪村以南的黄河里。杨柳雪村民听说这个消息后,家家搭起灵堂,人人以泪洗面,用最直挚的感情、最纯朴的方式在黄河滩为周总理供上雪白的棉花、点上红烛,跪倒、进行公祭,从那一年起,每年周总理的诞辰日3月5日和逝世日1月8日杨柳雪的村民都用自己的方式纪念周总理。1999年5月1日,杨柳雪党支部、村委会应村民的要求,决定建设“怀周祠”以纪念周总理,1999年11月15日奠基,2001年6月30日正式建成。为了表示恭敬,2017年村里的代表赴周总理故里淮安奉送黄河水、土,并恭迎周总理故居的水、土,安放在杨柳雪村。

凡事总有根源,历史总有起因。杨柳雪村和周总理的历史渊源似乎是历史注定的,一个小小的村庄杨柳雪村,以一种精神牵动着新中国总理的心,从那一刻起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有了新的挂念。

历史总是以还原的姿态出现。在周总理纪念馆门口看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金色大字,心总是起伏不平。初心是原点,是原动力;使命,是初心的延伸,找到初心就会不辱使命。人是容易遗忘的动物,当一切按部就班之后,很容易失去初心,保持初心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可是我们的总理就做的了,并且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走进纪念馆就会看到石刻的大书,上面刻着三排红色大字“不忘初心,坚守信仰;自我革命,永远奋斗;对党忠诚,维护大局;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热爱人民,执政为民;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我想这四十八个字应该是总理一生的真实写照。整个纪念馆呈方形,象征着总理一生坦荡无私;建筑青砖白墙,曲雅肃穆;设计古色古香,严肃简洁;内有绿竹植于四周,象征着总理简朴、高雅、奉献的一生。

周总理纪念馆、怀周祠和杨柳雪村史馆可谓一脉相承。杨柳雪村史馆的奋斗史是起因,怀周祠是结果,而周总理纪念馆是桥梁。在那个大干快上的年代,杨柳雪村只是沧海一粟。历史是把刀子,悄然割开历史,历史的烟云在上空久久不散,在周总理纪念馆我久久无语,那些曾经熟悉的气息在耳边回响,总理的一生是不断求索的一生,也是不断奋斗的一生。一幅幅逼真的画面,一段段真挚的文字,每一个人都被瞬间震撼,站在小小凝重的院落里,我心潮澎湃,动荡年月的起起伏伏似乎已经走远,可是留下的教训让我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因为我们知道从来没有白走过的路,也从来没有白白流下的汗水,就是这些艰难的历程成就了今天的中国。

纪念馆和怀周祠之间是一个广场,周总理的铜像意气风发,昂首阔步。他是从上海白色恐怖中走来,从南昌起义的烽火中走来,从茫茫的草地走来,从巍峨的雪山走来、从延安宝塔山走来、从万隆会议上走来、从战争的硝烟中走来、从新中国热情洋溢的土地上走来、从战争的硝烟中走来。站在铜像下,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渺小,自己经历的困难和挫折在他面前不值一提,有多少个日夜,自己为了一些鸡毛蒜皮夜不能寐、为了那些蝇头小利耿耿于怀,想到这些羞愧得不行。

时光总在以不同的方式溜走,若流星,如河水,像烟云,似雾霾,一些沉寂之后,真相浮出水面。历史成了真正的见证人,多少语言都是苍白的,多少解释都是违心的,多少说明都是多余的,多少注解都是牵强的。沉重的步履随着导游哽咽的声音走进怀周祠。绿竹、青砖、白墙,一切都诉说着对总理深深的怀念。肃穆的小小院落,承载了怀念的情愫,一块心形太湖石诉说着农民发自内心的感慨,是阴云总会散去,是真相总会复出,面对沉寂大地的悲痛,面对周总理对杨柳雪村的念念不忘,可以看到总理和群众心连心,可以触摸到人心最美好的部分。世间最素朴的东西、最直接的东西,就是人心。人心不是赐予多少财富,不是给与多少物质。人心是全心的付出,人心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坦荡,人心是最真诚的奉献,人心是为历史的进步奉献自己的一生的胸襟。面对周总理慈祥的半身像,心情难以平静,一个人活着活着就没有了自己,把自己整个奉献给一个国家,是需要多大的魄力。人心无限,超越时空,当历史的阴云逐渐散去之时,会越发伟大,越发有震撼力,简单的三鞠躬,不能表达此时的心境。逝者虽去,存者弥坚;全心为民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付出,还要准备承担一些不理解和委屈。面对白玉无瑕的半身像,我在想假如是自己在那样的环境下,饱受误解和委屈,自己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微风细细,杨柳飘飘,绿树荫荫、红旗招展,河水潺潺,地面一尘不染,壁画栩栩如生。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乡间道路上,总有人不断倒下、有人退缩、有人不断前进。一进村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十六个大字“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为民造福“。在这里我们了解了那段历史:杨柳雪村在解放前全是盐碱地,是远近闻名的穷村,村民大部是光棍和穷汉。解放后在杨秉利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72年2月13日,周总理在出席全国棉花生产会议时,亲切接见了杨秉利他们,得知杨柳雪大队夺取粮棉双丰收后,周总理赞扬说,了不起啊!是一面红旗!并要求山东领导要拿杨柳雪村当个旗帜,我们提倡粮、棉两个都高产。2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出《棉区的一面旗帜》,全面报导了杨柳雪村的典型事迹。此后,周总理在百忙之中两次接见了杨柳雪村的代表。1975年周总理在病床上依然过问杨柳雪村的情况,周总理对杨柳雪大队人民的关心让杨柳雪人民终生难忘。

一切似乎再现,泛着白碱的土地,热火朝天的黑白照片,激情四射的场面、金色的麦浪在风里飘荡、白色的棉花堆积如山。这些画面将我拉回到那个年代,我能感触到那种在胸中流动的豪情;这些画面打开了激情的天窗,我深深地感到,只要用心,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迈不过去的河流,也没有做不成的事。

时光总在流失,走在杨柳雪村宽阔的马路上,我感慨万千,时光带走了年华,可是带不走历史的脚印。杨柳雪人就是凭借着战天斗地的精神,让昔日杨柳雪村改变了面貌,如今它不再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有的只是良田万顷。风一吹来,绿色的小麦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大路两边杨树轻轻招手,小河里碧波荡漾,如镜如画的杨柳雪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惊天动地的岁月,这一切的变化会使总理瞑目了。

日子虽然好了,可是那段精神不能丢失,周总理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和杨柳雪村人民敢为人先、难苦创业的斗争精神,在今天不仅不会过时,相反会更加熠熠生辉,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去创造新的奇迹。

作者简介:郭学,山东济南章丘人,1971年出生,现在滨州滨海医院工作,有作品发表、获奖,出版有中短篇小说合集《少年心》。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