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八十五)|黄河行琐记

发布时间:2020-01-08 20:15:09    作者:王祖山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黄河行琐记

王祖山

母亲河像一条金黄的飘带从鲁北平原上穿行而过,她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两岸的儿女世世代代繁衍生息,那永不停息的河水翻卷着浪花滚滚东去流向大海。在我们这个没有什么好景点可去的地方,去看黄河似乎就成了一件令人向往的事,况且黄河沿岸的交通、文化越来越好,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黄河已成为我们这一方一个不可多得的圣地。


一方水土一方人。我喜欢在闲暇的时候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黄河。也许是那边的空气好,也许是沿河的垂柳总是一幅婀娜的样子,也许是黄河滚滚东流的气势启迪了我什么。总之,骑行去黄河成了我空闲时间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时间久了不去,心里就像失去了什么。

从我老家去黄河,如果是直线距离还真不算远,虽然自幼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早些年去看黄河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的。现在走近路骑行去黄河,沿路会经过很多村庄,自然也会有很多见闻。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子往北的那些靠近黄河大堰的村庄,人们习惯称之为“北乡里”。依稀记得那些村庄每到冬天的时候,田野里都是泛起白茫茫的一片,那些多少年来沉积下来的盐碱地就像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白雪。偶尔去那边赶集时,见到最多的就是低矮的房子、坑洼不平的乡间小路。我自然对北乡里没有啥好感,认为那里就是一穷二白、连兔子也不拉屎的地方。还听人们说,那边的男孩子到了订婚年龄,找个媳妇是很难的,那彩礼能吓死个人,那里的女孩子要是嫁到别处,要的彩礼也是很多,直叫很多人家望而却步,这个印象在我心底一直延续了很多年。只是随着近些年来的经常走动,我对那里的印象才有了些许改观。

骑自行车出行行动自由灵活,每次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可以随处停下来,随手拍点乡间风物还是很惬意的。春天里的一朵野花,夏日池塘里碧绿的荷叶,秋日里农家瓜架上的一个吊瓜,冬天里随风摇荡的芦苇白花都会给人说不出的感受。每一次出行都可以算作是一次采风,也是一次心灵的旅程,每一次都会有一些事情让我感动着。乡村古道,晓风残月,一草一木皆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

暑假里一个阴沉的早上,天色没有放亮的样子,感觉不是很热,于是我就骑着自行车踏上了去黄河的路上。不是很宽的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不多,最初印象中那些崎岖小路都不见了,高大的杨树整齐地排列着,茂密的叶子遮住了本就昏暗的天空,路边的玉米才半人来高,那些葱绿的叶子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当我来到老家村北小石桥的时候,路边的一丛福子苗花忽然吸引住了我。因为阴天没出太阳,那些粉色的花儿开得正艳,三朵两朵一伙,五朵八朵一堆,举着小喇叭在展现着它们的芳颜,几只小蝴蝶飞来飞去,左右盘旋,那情景真是令人发自内心的喜欢。

虽然天不热,毕竟是夏天,稍微一活动就会出汗,我喝了点本来带的就不多的水,就匆匆上路。

过了不久,就远远看到雄伟的黄河大堰了。从一个村里穿过的时候,我都没想到去买一瓶水,只想尽快赶到黄河边上。我变换车速沿着长长的斜坡往大堰上骑行,不知不觉地开始出汗了。当登上堰顶平坦的路面时,我的心情才稍微平静了一些。七月的黄河大堰,到处都流动着一片绿色。那长长的堰坡就像一床大毯子向远处伸展着,堰坡下的柳树也是随风飘荡,尽显婀娜。到处是满眼的绿,数不清的各色野花散在草丛里,牧羊人的长鞭不时地在空中脆响,争先恐后的羊群散在草地上啃食着青草,像一幅油画在缓缓的向前流动。感觉空气也是纯净了许多,坐在路边的草地上,喝一口水,任大堰上的微风轻轻地吹拂,心里是那样恬淡,一点烦恼也没有了,仿佛要把自己也融汇到眼前这无边的绿色中。每次来到大堰顶上,我都有这种空灵的感觉,每一次都赏心悦目,就像离开了喧嚣的尘世,那些生活中的不快也都不翼而飞了。一头,两头,三头黄的或者黑色的牛儿在坡上悠闲地吃着青草,也没人看管,最有趣的是那几头出生不久的小牛犊,它们时而跑到母牛身边撒欢,时而又聚集到堰下柳荫地下乘凉去了,没有呵斥,也没有束缚,它们面前是一个自由的天地。

天空明亮了许多,灰色的云层渐渐散去,天不知不觉热了起来。想喝水的时候,才发现水已经所剩无几了。于是我又被没有了水困扰起来,心里直后悔出门的时候没多带点水。我在大堰上慢慢走着,不时地四处张望,发现前面不远的路边有个摆摊的棚子,心里禁不住一阵欣喜。走到近前才知道,原来路边摆摊的是一个中年妇女,正在摊位上摆放新采摘的黄河蜜梨,供大堰上来往的行人选购,想来是卖个好价钱。大堰底下不远就是她的村子,大堰南坡上就是她家的果园。我说明了要买水的来意,她说:“俺不卖水,要不你买几个刚摘下来的梨吧。”我微笑着谢绝了。我不是在乎梨子的价格,只是我不想吃。正当我有点失落的转身要走的时候,那大姐忽然叫住了我说,她带着热水了,要从暖瓶里给我灌上点水。我连忙停下车子拿出杯子走过去,她从身后的一个筐里拿出热水瓶小心地往杯子里倒满水。我连忙说些感谢的话,她说客气啥,不就是点水嘛。前行的路上,我的心里充溢着一种莫名的感动。素昧平生,你没有买人家的东西,人家把自己的热水给你,尽管那点水是微不足道的,但也能看出这个地方的人是善良和真诚的。经过胡楼引黄闸顺坡而下到黄河边上的时候,我还久久回味着,抽个时间再去感谢一次人家吧。

大约过了二十多天我又继续骑行去黄河。天气不再那么炎热了,秋天的感觉在早晚的时候已经很明显了。路边的玉米整齐地列阵,像一片绿色的海,随风散发着一些花粉的味道,弥散在八月的长空里。这次没有走原来的路,我就随意地按照大致方向往北赶去。当我来到一个小村庄的时候,不觉眼前一亮。小村里很安静,街道上很整洁,靠街的墙面上有序地分布着一些宣传标语和宣传画,那种又脏又乱的场景根本没有。路边上两棵不是很大的石榴树映入了我的眼帘,通红的石榴挂在树枝上,十分诱人。禁不住好奇心,我停下车子走上前去一边观赏一边拍照。我很纳闷,这么多这么大的石榴咋没人摘呢?要是在别的地方,不管好吃不好吃,早都没有了吧。

正当我靠近石榴树拍照的时候,一个声音在我耳边突兀的响起来:“你是干啥的?”我回过身来一看,从西边走过来一个年老的女人,穿着很干净很朴素。我连忙和她说明自己是去黄河路过这里,看到石榴长得好看想拍几张照片,没想摘石榴的。听我这样说,她便释然了。当我问起这些石榴长在大街上又大又好看为啥没人摘时,她笑着说:“俺们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村里风气也好,大伙都不会乱摘人家的东西。”听罢我不由一阵感叹,在这个北乡的偏僻村子里,人们能做到这样真是很难得的。这时候她又对我说:“俺家里的那棵石榴树长得更大石榴也多,你跟俺去看看吧。”我不好意思拒绝她的好意,便欣然跟着去她家。

她家门前很宽敞,一个围墙里养着几只羊在悠闲地吃草,旁边还有一块绿莹莹的菜地,那些蔬菜含着露气都很新鲜,看样子日子过得很舒坦。门开了,她的老伴病怏怏地走出来,把我们迎进门去。她家的院子不是很大。几乎被一棵石榴树全遮住了,真的是又大又多,密密麻麻的石榴挂满了树枝,有的已经咧开嘴笑了。我以前还真没见过这么大的石榴树,心里不由得暗暗赞叹。攀谈了一阵子,我好几次拒绝了给我倒水喝。临走的时候,她连忙搬过一个凳子说是要给我摘几个石榴,我赶紧婉拒快步出门。她和老伴送出来的时候还一个劲地说:“庄户人没啥能拿出手的,就是就是几个石榴啊。”我和他们再次告别的时候,老人又说:“以后你再路过的时候来家里喝水啊。”虽然是几句客套话,但我心里却是很热乎的。一个不知名的小村,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人,真的让我感动了一把。

去看黄河的次数多了,我对沿路的村庄也都慢慢熟悉起来。看到昔日那盐碱地白茫茫的北乡里如今到处都是一幅富裕祥和的画面,心里也是感慨很多,北乡里的光景越来越好了。

又一次路过西刁村的时候,我被村里的文化墙所深深吸引住了。尽管绘画水平不高,甚至可以说还有些粗糙,但是那些描绘乡村记忆的图画却深深打动了我。很多原始的劳作场景都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没有见过的。那些画面是无声的,却传递着老一辈人创业岁月的艰难和沧桑。原始的打麦场、手工弹棉花、小毛驴拉磨、烧制砖瓦的冒着黑烟的砖窑、池塘里挥着棒槌洗衣服的村妇、光着屁股戏水的孩童等都栩栩如生,是那样淳朴和自然,让人一看就会用有一种亲切感,仿佛让人回归到了那曾经的年月。说实话,我是个乡土情结很重的人,对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对那里的一草一木、对那些熟稔的相亲,都充满了记忆和不舍。村里人也是有创意的,他们在一块白色的墙壁上写满了一片黑色的“乡愁”,叙说了这个村子的历史,也许是想给村里的后辈们留下点关于祖辈的记忆吧。大大的“乡愁”两个字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成了一种剪不断的牵挂,以至于后来每次路过时,我都会驻足观看,而且每一次心里升起来的感觉都不一样,那种混着泥土味的乡愁越来越浓重了。

看过黄河的人太多了,人们对于黄河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和印象,但是像我在路上的这些所遇所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我感念这些简单的相逢和遇见,我感念生活的这份恬淡和美好。很多人、很多事都给了我一些生活的启迪。尽管那里曾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尽管她曾几度落后,但是现在她变了。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骑着车子去黄河,沿途都是好风光。

作者简介:王祖山,山东邹平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