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特约编辑许烟华综述与点评:从写作的惯性和经验说起

发布时间:2020-02-07 14:34:36    作者:许烟华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特约编辑简介:许烟华,山东博兴人,作品见于《诗刊》《星星》《绿风》《诗歌月刊》《诗潮》《诗选刊》等报刊,入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诗歌卷》《中国诗歌选》《中国诗歌年选》《中国最佳诗歌》《中国诗歌读本》等选本。获得第一届、第二届中国金融文学奖,第十九届、第二十二届全国鲁藜诗歌奖。参加鲁迅文学院第20届高研班。著有诗集《心影暴风》、《烟华》等五部。主编中国第一部单年度诗人作品选《中国诗歌1970》。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

2019年12月10日——2020年1月9日,许烟华作为大平原特约编辑,共推送5辑66篇作品(八十一—八十五),现推出其当值特约编辑的综述与点评——

从写作的惯性和经验说起

许烟华


再次轮值大平原,首先收到的是王永彪连续投来的三首诗。永彪写诗出手很快,属于有灵性的那种,仿佛心里常备着无数的意象和词语,只要需要,随时可以把它们调动出来。这当然是一个好的状态——写作变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情。但也正因如此,我要提醒永彪,应该对此有所警惕——写作,不能满足于惯性和经验。所以我建议永彪,抛弃那些在第一时间涌进脑海的词语,试着换一个陌生的替代品。这样的写作,对于一个写作多年的人来说,是不是更有意思?具体到这三首诗,我可以从中看出永彪诗风的细微变化:它的诗不再一直“飞”着,而是有意下沉,主动寻找着人间的巢。

作品的辨识度似乎是一个诗人成熟的标志,在我看来,它是一把双刃剑,有人籍此成名,有人却受制于此。当然,辨识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辨识度还取决于读者对作者的熟悉程度。把滨州诗人的作品隐去姓名放在一起,我想,我会分辨得出其中大多数的作者,包括这一个月里投稿的侯磊、黑银、柳叶刀、董剑等,他们同属于滨州诗坛的实力阵营。但有一个人的作品让我颇感意外,以至于当我读到那些修辞繁复意象稠密的诗作时,完全没想到会出自王犟之手。能够说服自己,尝试着另一种写法,对一个口语诗人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

好的作品能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李顺栋的散文《阅读冬天的田野》,赋与了平原上司空见惯的事物新的生命:荒草和庄稼一起哺育了村庄,麦苗被安放进土地暖热的子宫,而被砍了头的白杨,自信而坚强地呈现着残缺的美。《在里尔克的孤独里》记录的是牟海静三个月来通过里尔克的书信与里尔克交谈的心得。里尔克堪称中国新诗中历久不衰的神话,对中国诗人的人格风貌和精神态度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本身就是一部关于现代诗歌写作的奥秘的启示录”(臧棣语)。孤独是可以传染的,这缘于作者与大师心灵上的呼应。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写作者要对写作的更高的追求。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走进里尔克的孤独里,重温经典、致敬大师,更重要的,是在孤独里找到自我。

提到苗银芳,不是因为她的诗有多完美,这对一位写作不久的新手来说未免太过苛刻。我看重的,是她诗歌里一直存在的悲悯情怀。这是一种无法靠“技术”获得的能力,也是一种远比技术更难得的品质。

我个人很喜欢小小说,这种文体,在这个时代应该有更好的生长空间。王中春、窦同霆这些小小说作家的出现,让我们对滨州小小说创作的未来有了信心。

这一个月,投稿较多的是王军辉、张海亮、孙宏林、王建新等人,感谢他们的支持,我给他们的建议是:慢下来,节制一些会更好。还有两位孩子的作品,小学生赵安然、初中生郭霄瀚,希望文学能陪伴他们成长,甚至一生。

特约编辑优秀篇目推荐(八十一——八十五)

散文     《阅读冬天的田野》 作者:李顺栋

散文     《养鸡趣话》   作者:路秀华

散文     《长夜如风》   作者:董剑

散文     《父亲的鱼笸箩》  作者:张海亮

散文    《花生记》   作者:王祖山

散文    《在里尔克的孤独里》  作者:牟海静

散文    《悠悠周公祠》  作者:郭学

散文    《老当益乐》  作者:范廷伟

小小说   《丢了一只羊》  作者:王中春

小小说  《一支香烟》  作者:窦同霆

诗歌  《腊八日,军粮桥下等工的人们》  作者:李文兴

诗歌   《白云的来信》    作者:董剑

诗歌   《落雪》   作者:孙艳玲

诗歌    《成长档案》  作者:张孟真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