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扎根沃土花更艳——2020博兴作家看非遗采风散记

发布时间:2020-12-25 18:22:25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乔博路上,车流如织。朦胧的晨雾,不浓不淡。2020年12月12日,我趁着周末,赶去参加一场期盼已久文学盛会——“助力文旅融合   非遗绚丽生活”博兴作家看非遗大型采风活动。离县城越来越近,看到路边“吕剧之乡”的路牌,才忽然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对于非遗的概念,自己还知之甚少。看到雾渐消散,我不禁加快了车速。

天气阴冷,寒风料峭,30多位文友的热情却使县文化馆一楼大厅里暖意融融。县作协舒中主席正紧张地忙碌着活动准备事宜,热心非遗传承的老基层文化工作者周武山老师来了,年近六旬、正在赶拍“记住乡愁”系列的祁海民老师,也急匆匆赶来了……老朋新友,欢聚一堂。此刻,现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碰撞的火花,像一块磁石,把大家紧紧吸引在一起。

精益求精的“明星木雕”

舒明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兴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钻研木雕30余载,融汇各类雕刻技法,创作了500余件木雕作品,风格迥异,曾多次参加全国省级大赛并获大奖,享誉鲁北。 行驶的大巴上,我翻阅着非遗传承人舒明兴的简历,油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来到舒明兴的“明星木雕”厂,只见面朝公路,高大气派的办公大楼,大门紧闭。我们乘坐的大巴从简陋的院门,驶进了院子。宽敞的院落,普通的住宅,热情的主人。舒明兴,高高的个子,一直挂着笑容的脸庞,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温和踏实的鲁北汉子。众文友迫不及待地拥进了舒明兴的木雕展厅。

真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满屋子的木雕作品,看得大家目瞪口呆。舒明兴的雕刻作品,大则丈余,小不盈尺,有年画之风,带乡野之气。传说中的苍龙在这里鳞爪飞扬,神勇之外,目含祥光;臆想里的凤凰,身披彩霞,引颈欲翔,百鸟之王悠然安详。可闻金鸡报晓,鹤唳九天;可见夏蝉饮露,骏马驰疆;果蔬泛四时之乐,松柏含本性灵光;更有观音洒甘霖,达摩渡大江,弥勒笑人间,飞天舞衣裳……其作品精微处,毫发毕现,历历可数;粗犷时胸臆直抒,若风动竹喧。

采访中发现,舒明兴的木雕作品很多,获奖无数,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展厅。大小不一,琳琅满目的工艺品,随意地摆放在两大间屋子里,甚至连获得大奖的作品都没有标签。“您最满意的作品是那件?”面对文友的提问,他的回答干脆而坦然:“我最满意的作品永远都是下一件!”

这两间屋子,既是作品展厅,又是他的工作室。对于每一件木雕作品,舒明兴都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百般呵护,精心雕琢。他经常流连期间,仔细审视每一件作品的构思、意境,甚至细枝末节,就连曾经获奖的作品也不放过。有时候,半夜里突然对某件作品来了灵感,他会马上起床,拿起刀凿,精雕细琢,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正是靠着这种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舒明兴几十年痴心不改,一把刻刀写春秋,用心传承着博兴木雕这一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

“下一步,必须加强对核心技艺的保护,加快对新一代木雕人才的培育,促进木雕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打造木雕创作、生产、销售的产业集散地。把博兴木雕做大做强,让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说起未来的打算,舒明兴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我是麻大湖的儿子”

如果说,上午对明星木雕的采访,带给我的是惊艳,那下午的采访,我最大的感受却是敬佩。

吃过午饭,我们的大巴车沿205国道一路向北,半小时后向东驶入滨乔路,不久即到达济青渠畔的陈氏特产食品有限公司。简朴的大门,低矮的厂房,略显冷清的院子,一切都是那样的普普通通。公司老总陈子峰是一个稳重而斯文的人,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不急不躁。他一边热情地引导我们参观,一边详细地做着介绍。原以为水产品加工、蛋类腌制为主的企业里,一定是盆盆罐罐、人工为主。进入车间才知道,这里全是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博兴金丝鸭蛋的生产车间,从光检、分级、腌制、清洗到沥水烘干的整个生产流程均为电脑控制,自动完成。一只只鸭蛋在生产线上上下下、进进出出,变魔术似的完成了一次快乐的旅行,实现了华丽的蜕变。

在过道展厅里, 蛋黄金海鸭蛋、海鸭蛋、京酱鸡蛋…‥十几大类,60多种食品令人眼花缭乱。“咸而不咸”,一个特殊的品名引起大家的好奇。陈总说,这是一款专为老年人打造的健康、绿色食品。多年来,陈氏水产食品致力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开发,积极打造适合各类人群的健康食品,造福一方百姓。产品不仅在周边县市颇有口碑,还远销河北、河南、山西、北京、天津及东北三省。“全国水产食品十佳品牌”、“中国地域特产标志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中国著名品牌”,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

“我是麻大湖的儿子。”说起自己的创业史,陈总意味深长地向大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出生麻大湖边的陈子峰,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走南闯北,打拼创业。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辉煌与失落,他始终记得,自己是麻大湖的儿子,自己的根在家乡。麻大湖里欢跳的鱼虾、游戏的鸭鹅,曾是他儿时的伙伴。湖面铺展的荷叶,当过他遮阳的绿伞。他从小最爱吃的就是母亲用泥土腌制的麻大湖的鸭蛋。外出奔波创业,背包里塞几个咸鸭蛋,漫漫征程中就有了母亲的陪伴,他时时充满向上的力量;心情沮丧,事业受挫时,想想母亲咸鸭蛋的味道,他顿时回味起亲情的温暖,所有的烦恼立刻烟消云散。渐渐地,母亲年龄大了,陈子峰自己学会了腌制咸鸭蛋,每次回家看望母亲,他总会带上自己亲手腌制的鸭蛋。说着说着,陈子峰的眼里闪起了泪花。

座谈会场,鸦雀无声,文友们被陈总的故事感动着。是啊,能把亲情揉进产品里,把乡情融进企业里,扎根沃土的事业还愁不兴旺发达吗?

遍地开花的“乔庄煎包”

走出陈氏特产食品公司,和众文友告别。我却意犹未尽,不禁又想起了家乡特产——乔庄煎包。

车近乔庄街,我仿佛已经闻到了那熟悉的醇香鲜美的包子味道。虽已近黄昏,街道上星罗棋布的包子铺前,仍是人来人往,生意兴隆。走进位于康庄路中段的“老张煎包”铺,看到老夫妻俩正一边忙着赶做包子,一边热情地招待客人。北墙正中,“滨州名小吃”“山东省一百种不得不吃的名小吃”的金字牌匾,熠熠生辉。店里已经座无虚席,七八个客人还在排队等候。

因为是店里的常客,老张和我很熟。他一边低头忙碌,一边抽空和我攀谈。

“你家离着近,就难为你多等会儿吧。呵呵,这几天,南来北往的大车多,司机们都喜欢吃咱乔庄煎包,忙死了。不光他们,还有许多旅游团慕名前来,一订就是一锅。这不,今中午北京的一个学校考察团来了,连吃带拍照,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说着,老张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也深深地为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乔庄煎包起源于乔庄“老崔家包子馆,”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讲究新鲜原料,土灶铁锅,柴草烧火。煎包皮薄肉嫩,金黄焦脆,令人垂涎三尺,回味无穷。就连清朝《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当年的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吃了以后都赞不绝口。可喜的是,如今许多年轻人也对这项老手艺青睐有加,滨州、东营、淄博等周边县市都有了许多乔庄煎包店。“乔庄煎包”正逐渐走出乔庄,走向全国,遍地开花。

驱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舒中主席的话仿佛还回响耳边:“博兴人杰地灵,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光辉灿烂,挖掘传承它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积淀,让非遗之花开得更艳,是每一个博兴人应有的情怀和应尽的义务!”

作者简介:刘景新,县优秀教师,市学科教学先进个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文学,喜欢读书。有散文、通讯散见《山东教育报》《迎春花》《山东商报》《渤海》《滨州日报》《东营日报》等各级报刊及网络平台,愿以文字记录生活,用文字传播温暖。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