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一百六十六)|入乡随俗:春节聊聊老北京人那些传统习俗和规矩

发布时间:2021-02-10 16:34:19    作者:谭拴海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入乡随俗:春节聊聊老北京人那些传统习俗和规矩

谭拴海

过去常听人说,北京人特讲政治,朝阳群众爱打抱不平……但当你真正工作生活在这座古老而现代化的大都市中,你会发现,北京还是一座保留传统习俗最完整、最地道、最有趣味的城市。你不得不被北京人那种说话办事特讲究有理有面、不折不扣、一以贯之的精神而折服。

老北京人讲究规矩守礼节,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走亲访友串门有规矩,家里吃饭有规矩,出门在外打招呼更得有规矩……一句话,不讲规矩,就很难融入这座城市,更谈不上你是北京人了。早年因儿子在北京读书,我来北京几次,后来儿子留在北京工作,从那时起每年来北京的次数逐年增多。2014年儿子结婚成家后,在海淀区紫竹院附近有了自己的小家,我和爱人每逢公休来北京儿子家小住几天。2017年以后,妻子和我先后到龄退休。按照政策规定我们夫妻俩从山东迁入北京,成了名副其实新北京人。屈指一算,定居北京已经三个年头了,前后连续在北京过了四个春节。在我的感觉中,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很接地气,北方人的特质北京人都具备。吃的方面,北京爱吃面食,如:早餐油条豆浆、油饼,午饭馒头、米饭、大包子、水饺、馄饨、葱油饼、发面饼、荞麦饼等;晚饭玉米粥、杂粮粥,蒸烤地瓜、粘玉米等。饭后爱喝茉莉花茶。上了年纪的每餐喝上几口二锅头。北京人对传统节日也情有独钟,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从不含糊。玩的方面,北京人爱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

日常生活中,北京人特别是老北京人特讲究"礼数"。应该说,这是一种良好的文化教养体现。他们虽然生活在古都皇城根儿的天子脚下。但老北京人骨子里从不高傲,更不会歧视外地人,比方说向老北京人问路,得到的几乎都是最清楚、最详尽、最耐心、最和气,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从这一点讲,北京不愧为首都,北京人无愧于泱泱大国首都人称号。老北京人生活尤为简朴,但从不因穷而失了北京人身份。在北京人看来,即便是一碗老豆腐,二两烧酒,吃起来也得有文化,用现代时髦话讲“有范儿”。

2018年春节过后,我们家里添了小孙子,成了三代同堂五口之家。为了生活方便,我们一家人从北京海淀区搬进朝阳区的新大三居,左右邻居都是机关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对门邻居老两口又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一口标准的京腔京韵,快九十岁了,还能天天牵手在小区遛弯、午饭双双在食堂就餐,堪比当代董永与七仙女的浪漫。我想,这对夫妇晚年生活真的是对那句歌词“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最好诠释。

我们是邻居,难免不了天天见面,见面相互主动打招呼。每次我回山东带来特产都不忘与这家老邻居分享。一生二熟,时间长了,成了无话不说的好邻居。谈起老北京规矩,我可以不无夸张地说,在这对老北京夫妻俩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老北京夫妻,特别是老先生健谈、爱唠家常。刚搬过来不久时,我们夫妻俩到他们家串门拜访。坐下不到十分钟,老先生就开始滔滔不绝谈起他们的家世,从他上学谈到参军再到工作……从北京城市历史变迁,扯到北京传统习俗继承和发扬光大。尤其,聊到北京人老规矩,像说京韵大鼓一般,听他娓娓道来,那真是一种心境、一种享受。聊着聊着,不觉到午饭时间了,我们夫妻礼节性想告辞,老两口硬是舍不得让我们走,不经意间,老先生又聊起了老北京人的吃饭规矩。他一边指着餐桌,一边比划着对我说,不知道你们山东人吃饭排位有啥规矩,老北京人吃饭有规矩,按年龄和辈分排,最长者坐主位,然后依次坐。如果逢年过节有客人来家,客人要坐在主人左右,主位必须坐北朝南。我插话说,像我们小区住在塔楼房间分不清南北咋办?他说,我教你个巧门,对着门的就是主位。他接着说,一旦位置确定,就不能随便挪换了,老北京人这叫“一坐到底”。他还特别强调,吃饭时候客人不能一只手放桌下。客人的吃相也有规矩,不能狼吞虎咽,不能吧唧嘴或者“扒菜”。客人夹菜不能满盘子扒来扒去的。我们外地人印象中北京人喝茶都是喝大碗,其实不然,现如今在老北京人家里喝茶也是用标准茶壶茶杯,或者功夫茶壶茶杯,这也得有规矩,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礼貌。北京人倒茶倒酒盛饭讲“茶七饭八酒十分”,倒茶一定要倒七分,否则,就是“酒满敬人,茶满送人”了。

如果主人招待你喝茶用的是传统盖碗,你要注意了,一只手捧着托碟和碗,另一只手把盖轻轻掀开一道缝儿,然后举到嘴前小啜。续水有续水的规矩,主人不能随便掀开客人碗盖续水。只有客人把碗盖拿起来,放在托碟上,提示该续水了,主人方能给客人碗里续水,但壶嘴不要对着客人。北京人好客,朋友相聚,难免要小酌几杯。喝酒也有规矩,倒酒一定要倒满,否则,就显得没诚意。小辈与长辈碰杯,酒杯一定要低,这是一种尊敬,这与我们山东的习俗相同。

眼看饭点过了好长时间了,直到儿子和儿媳妇敲门请我们回家吃饭,老北京才“放行“我们,临出门时还不忘老规矩,提醒我说,“北京好吃好玩的地方多,建议你们夫妇各自办一张北京老年出行卡”。我说,已经办卡了,坐公交、逛公园都免费。老先生拍着我的肩膀说,趁着身体健康,腿脚还利索,还是建议你们俩徒步逛逛北京小胡同、搭车到达不了地方遛遛,看看光景。我开玩笑地说,“我一口青岛话,在北京出门问路,方便吧?”没想到,老先生快九十岁高龄了,脑子反应那么快,开玩笑地说,“您家弟妹不是咱北京朝阳区人吗?一口标准北京普通话,让弟妹问”。我说,“万一她去不成,我自己咋办?”

他说:“咱们北京人不歧视外地口音,只要您懂规矩,照样不影响问路”。他接着说,这问路的规矩您可得记好喽,开口尊称一声“师傅”,绝对不能“哎,我问问你啊”这样的,北京人规矩多,喜欢被人尊重,对他多说吉祥话,如“劳驾”“麻烦您”……比什么都管用。

(农历腊月二十九,于北京寓所书斋)

责任编辑:宋静涵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