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一百七十二)|家在父母站立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1-03-19 09:12:09    作者:韩强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家在父母站立的地方

韩强

一天夜里,独自睡在阁楼上,半夜醒来,一轮明月当空照,月色如水,映照窗台。忽然想起了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了,一股想家的情愫在心里面揪扯不断。

一般情况下,“家”首先是故乡的居所。一代文豪苏东坡也不例外,他曾吟诗“万里家在岷峨”,这是他出生的眉山老家。

我的老家是一个有几百口人的小村子,在这里不仅有父老乡亲,还有住过的低矮的土房,宽敞的农家小院,弯曲生长着的老枣树……小时候的家是五间土坯房,是我出生那一年盖成的。印象最深的是房子每年都要泥房顶,用麦秸和泥,用水桶提到屋顶,厚厚地泥上一层。不然就会在夏天雨季时漏雨。其实即便是泥了,每逢连阴雨的天气也会漏的,对于家里漏雨,小时候反而觉得很好玩,窄小阴暗的屋子里摆满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盆盆罐罐,“滴答”“叮咚”清脆悦耳的雨滴声落下来,契合着儿童的心理世界。我家本来是有有高高的院墙护卫着土房的,有一年雨水特别大,水漫过院子,不久就泡倒了,好几年也没有维修。父母会在冬天偶尔用玉米秸秆围一下权当是院墙了,我觉得那样也是别有情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简陋地不能再简陋的家却给了我无比的温暖和美好的童年。我和弟弟饿了可以掀开锅盖吃饭,渴了就到瓮里舀两瓢喝水,困了就倒在铺满干草的铺盖上睡觉。在这里可以打打闹闹,可以上蹿下跳,是真正的土孩子,泥娃子。春天可以聆听雨点打在屋顶的噼里啪啦声,夏天可以在院里乘凉看漫天的斗转星移,秋天可以在堆满的玉米高粱的院落里嬉戏,冬天下雪了,我们可以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就这样我和弟弟度过了自己愉快的童年,走过了轻松的少年岁月,各自踏上了求学的道路。

在外求学的日子,时常想家。有时候会借上一辆自行车,骑上三十多里路赶回家。吃一顿热热乎乎的饭菜,睡一睡暖暖和和的热炕,所有的疲惫、委屈在这里全部化为烟云,只剩下自在和安稳,以及在内心深处的小小的满足。

后来参加工作、结婚,建立了自己两口人的小家。自己的小家是建在学校里独自的两间小屋,前面一个小的菜地。两人的生活非常的简单,除了工作学习,就是偶尔能在屋前撒下菜种,侍弄这些小地。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过很长时间,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调动,来来回回搬了四五次家。就像苏轼一样被动迁转,飘荡不定。有“家在江南黄叶村”,也有“家在牛栏西复西”,他走到哪里,就把“家”带到那里,于是山河大地处处有家。就在频繁的搬家的日子了,我们虽然损失了好多家具,因为很多的家具让我们来来回回地搬动中已经松散了,但我们收获地更多,有了自己可爱的孩子。这样的三口之家对于我们原先的家庭来说啊,人员有了增添,但是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对老房子老屋的那个家思念也越来越强烈。只要有时间我会就带着孩子去老家,和父母一块儿聊聊天,说说话,让老人看看孩子,享受父母与孩子相处的快乐。

三十岁左右的时候我又考到城里,这样离家就更远了。租了两年房子居住,始终觉得不是自己的家,于是凑钱贷款购买了自己的楼房。那时房价还没有完全上涨,但是已经是一个月工资才一平米的那个价格了。我们房子近六十万,对于我们没有积蓄的工薪阶层来说,相当是一个天文数字。在简单的装修之后就入住进去,入住的那天兴奋地失眠了,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新家。宽敞明亮的窗户,洁净的墙壁,崭新的床铺等等,一切都是崭新的,一种新的生活状态。感觉自己像一艘漂泊了多年的船只,终于停靠在了岸边,有了一种温暖的依靠,有了一种说不出的踏实。虽然住着宽敞明亮的楼房,但是有时还会想起以前住过的老房子,还会梦见自己就住在那个老家。

老家的房子早已翻盖成崭新的砖瓦房,儿时的模样再也见不到了。父母也越来越衰老,每次回家父母都会站在门口目送我们离开,久久不肯回去。回头看他们的时候,有点心酸,心酸过后仍然觉得但觉得父母所站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

有人说: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父母在,我心安,父母就是我的家,是生命里最有温度的故乡。

作者简介:韩强,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