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一百七十五)|诗意清明

发布时间:2021-04-06 18:00:54    作者:张海鹰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诗意清明

张海鹰

大约是公元845年的清明节这一天,远离家乡就任池州刺史的杜牧郊外踏青遇雨,欲沽酒消愁,故留下那首妇孺皆知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据说,此诗问世200多年后的公元1078年清明这天,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彭城隐士张天骥时,便吟诵了杜牧这首《清明》。张天骥早闻苏轼才华横溢,便请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文字未改,仅变动几处标点,诗变为词,“七绝”成了“小令”。《清明》使“杏花村”名满天下,圆明园四十景之“杏花春馆”、金陵四十八景之“杏村沽酒”均取该诗之意境而建。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古时,人们往往将寒食、清明并提。相传,春秋时,晋文公重耳为悼念历经磨难辅佐他复国的介之推,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随后就有了寒食节,并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日即事》是这样写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长安城里,杨花漫天飞舞着,东风吹斜了御柳。寒食节这天,全国家家户户都不能点灯照明、生火做饭,皇宫却可以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连达官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据说,韩翃因作此诗被唐德宗李适所赏识,还被提拔为中书舍人。寒食禁火,权贵宠臣们可以破例点蜡烛,可是贫苦百姓们即使不“禁火”家里也是常常既无柴火又无米。与杜甫友谊笃厚的孟云卿写有一首《寒食》,诗云:“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此诗借咏“寒食”,巧妙构思,含蓄耐味,是无数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清明节,又称“祭祖节”“扫墓节”。清明祭祖扫墓之风,早在唐代就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当家时,还下诏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了“五礼”,使得这一活动更加深入人心。白居易笔下的清明,写尽了悲情凄凉,道尽了呜怨伤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南宋诗人高翥笔下的清明是这样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被贬黄州的苏轼感慨向君王尽忠无门、向祖先坟墓祭扫尽孝又不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一门心思改革的王安石因清明时不能回故园为母亲上坟,不禁感伤“故园回首三千里,新火伤心六七年”。漂泊异乡的宋之问途中逢清明,就有了“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所以,黄庭坚叹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节也称“踏青节”。古人写郊游踏青的诗词举不胜举,流传最广、有目共赏的当属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据说,这首诗的背后还有段才子佳人凄美的爱情故事。唐德宗贞年间某年清明之日,崔护独自到城南郊外散心,见一茅屋花木扶疏,桃柯掩映,便上前叩门。门缝里一女子问:“谁耶?”崔护答:“博陵崔护,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名绛娘,笄年知书。绛娘启柴门,取茶递于崔护,倚桃树下,妖姿媚态,绰有余妍,与灼灼桃花相映成辉。崔护一时心荡,便搭起话来,绛娘明眸凝视不语。崔护饮茶毕,起身告辞,绛娘依依送至柴门,崔护三步一回头。第二年清明日,崔护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桃花依旧,而柴门紧锁,人面杳然。崔护无限怅惘,遂题诗于门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原来,那天绛娘随父出门扫墓,归家见门上题诗,便一病不起,绝食数日而亡。

清明是荡秋千的好时节。古时,秋千是女孩子的闺中游戏。李商隐在《无题》中说:“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女孩子14岁就深藏闺中不让见生人了,15岁荡秋千时会无来由地背过脸去哭泣。这又是为什么呢?青春期的女孩多腼腆、羞涩,韦庄的《浣溪纱》写得惟妙惟肖:“欲上秋千四体慵,拟教人送又心忪。画堂帘幕月明风。此夜有情谁不极,隔墙梨雪又玲珑,玉容憔悴惹微红。”李清照笔下的秋千女孩既活泼又羞怯:“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苏东坡笔下的秋千故事,清纯动人:“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唐伯虎笔下的秋千女孩是如此香艳:“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倒颠。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游春公子遥鞭指,一对飞下九重天。”就连“四大皆空”的宋代诗僧惠洪也说荡秋千的女孩像天仙似嫦娥:“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花报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杨柳青青好春天,清明陌上放风鸢。杨柳逢春他自发,风鸢线索要人牵。”清明放风筝正当时。清明节,又称“三月节”,有首歌是这样唱的:“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可谓放风筝的代表作,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清代孔尚任的《风筝》写出了孩子的心急、天真及对风筝的钟爱:“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儿童喜爱风筝,老翁也喜爱风筝,明代徐文长就写道:“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扬州八怪”郑燮郑板桥的《怀潍县》写尽了放风筝时壮观的场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风筝如雪满天飞,娇女如蝶荡秋千。是风筝给了娇女春天的心境和展示美丽的天地?还是娇女使自然界的春天更加俏丽多彩呢?

“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清明时节,鲁北大地,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人间春意正浓……

作者简介:张海鹰,20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北大荒”,先后从事过中学教师、政工干事、记者编辑等工作,现就职于无棣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