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一百七十八)|一位民间收藏家的“红色情结”

发布时间:2021-04-16 17:29:56    作者:刘景新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一位民间收藏家的“红色情结”

刘景新

尽管距离七月一日还有三个多月时间,但博兴县的民间收藏家王寿庆已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他正在将自己珍藏的红色藏品整理归类,并打算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前夕免费巡展。

虽然与老王早就相识,也知道他在博兴周边乃至全国收藏界小有名气,可真正走进他位于博兴县城东谷王社区的“红色展览馆”,还是大吃一惊:一个特殊的红色情结,几间租用的陋室,10000余件红色藏品,给老王的人生涂抹上了浓重的色彩。

推门而入,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墙上悬挂的“马恩列斯毛”等伟人的巨幅画像。书架上成排的“红色”书籍,展示柜里的毛主席像章、语录本,沿墙摆放的成框的红色经典油画、成摞“文革”时期的宣传画。桌子上、展架上摆放不同的毛主席相框、毛主席雕像、紫砂壶、日记本、陶瓷画瓶、帽筒、各类酒瓶、苗族银头饰、钱币、手串、奇石、墨斗、砖雕、食盒……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藏品种类之多、数量之多,令人震撼。

据王寿庆介绍,他的红色藏品主要分为:毛泽东像章、巨幅伟人像、红色书籍、红色经典油画、“文革”时期的宣传画、红色语录本、样板戏”剧本、剧照、连环画、带有“文革”烙印的日常生活日用品等八个主要分类。仅毛主席像章王寿庆就收藏了6000多枚,2000多个品种,大小不一、材质不同、种类繁多。其中最早的毛泽东像章是1932年上海中共秘密组织为祝贺毛泽东担任中华苏维埃工农政府主席而特地制作的,被普遍认为这是毛泽东像章的“源头”,也是老王的“镇馆之宝”。看着这些一张张带着厚重历史的“红像”、“红书”、“红画”、“红色证件”“红色公文”等等,心头久久不能平息。这些红色藏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每一件红色藏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它们记录下了战争中的众多历史性时刻,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聊起自己的收藏史,王寿庆意味深长地说,博兴县地处渤海革命老区,历史悠久,人文丰厚。作为农民的孩子,王寿庆种过田,教过书。说起与红色收藏结缘,王寿庆说,大概与从小受到的家教有关。当过妇救会会长的奶奶从小教育他要学会感恩。念书以后所受的红色教育,更加让他明白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让他学会珍惜与感恩。感恩共产党,感恩新社会。长大之后他开始把自己的感恩情结付诸行动。

王寿庆从1987年开始收藏活动,开始门类庞杂,兴之所至,率性而为。并没有什么宏大的目标和崇高的价值追求,纯属个人爱好。真正让王寿庆走上红色收藏之路是在2000年之后,从此以后王寿庆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时间,辗转于滨州、淄博及东营等周边地区的古董市场和大街小巷,倾其所囊收罗红色藏品,拿回家后认真研究,分门别类逐成体系。

2005年,王寿庆参加了全国首届东营电影海报、宣传画交流大会,并加入中国收藏协会;2010年,王寿庆特邀参加上海长江三角洲首届红色收藏交流大会,获得特别贡献奖;2011年,逢建党90周年之际,王寿庆参加长三角(无锡)第二届红色收藏交流会,获特别荣誉奖;6月,他特邀上海全国首届红色收藏文化节,受到中国收藏协会会长上海市副市长的接待,并被特聘为全国收藏理事,山东卫视还对王寿庆做了专门报道;2012年,王寿庆参加了北京、长春、长沙、韶山、江西、安源、永新、井冈山等几十个地方举办的红色藏品交流会;2013年全国“红色收藏交流会”在四川建川博物馆成功举办,王寿庆应邀参加,并受到馆长樊建川的热情接待。

回顾二十年漫漫收藏路,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寿庆感触颇多。为了自己的收藏事业,他走南闯北,节衣缩食,“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无限的收藏中去”。收获了快乐和希望,也饱尝了艰辛和委屈,但始终不改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是心中那份浓浓的“红色情结”。

“现在,我最大的心愿是有一个宽敞漂亮的展厅,让我的红色收藏真正公之于众,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尽微薄之力。”王寿庆手指刚装裱完成堆积在墙角的“红色经典油画”无奈地说。

作者简介:刘景新,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文学,喜欢读书。散文通讯等发表于《山东教育报》《农村大众》《东营日报》《鲁北晚报》《迎春花》《渤海》等报刊。愿以文字记录生活,用文字传播温暖。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