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一百八十八)|​冒雨参观邹平市博物馆有感

发布时间:2021-07-12 17:28:10    作者:朱振波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冒雨参观邹平市博物馆有感

朱振波

今天是个好日子。

2021年6月29日,在庆祝建党100周年,首届“黄河一脉”暨黄河过邹平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在邹平美术馆举行的同时,一墙之隔的邹平市博物馆丁公厅、馆藏厅和临展厅整体布展工作也已经完成,今天正式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早晨的一场透地雨洗去了这些天的灼热与烦燥,虽暴雨如注,依然阻挡不了人们参观的热情。美术馆的展墙上布满了一幅幅精致的书画作品,即有外地名家大作,也有本地鸿儒巨制,看着精心创作的这些高质量书画作品,深深为邹平这几年的文化进步而自豪,不仅想起了前几天市里组织的“永远跟党走”合唱大赛,其艺术水准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一个个的活动即是对我们中国共产党“百年建党”庆祝活动的的献礼,也是邹平各届经济文化水平、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建设的高水平展示。

今天我重点参观的地方是邹平市博物馆的“丁公文化”展厅,身为长山镇本地人,一直自豪于将中华文字前推八百年的长山“丁公陶片”,为这块土地曾产生过的古代文明而骄傲。但由于在山东大学及文物部门挖掘后,丁公村仅留下一遗址纪念碑,而无从目睹实物。为此,我曾于五月份携友来过博物馆,可惜正赶上周一闭馆,无缘聆听古风雅韵。后张玉静馆长知道后,曾发出邀请,终因琐事缠身而拖至今日。

丁公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邹平市长山镇丁公村,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在遗址中发现大量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遗物。所采集的文物标本除蚌器外,主要有石铲、磨制石斧等石器,还有骨簇、骨针及具有龙山文化典型特征的蛋壳陶片。陶器中有小陶罐,为泥质灰陶,鼓腹,颈部有一弦纹,口径5.2厘米,腹径8厘米。还有陶瓮残片,为泥质灰陶。细绳纹并附加堆纹。尤为珍贵的是黑陶鬼脸式鼎腿、猪嘴鼎腿等。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丁公龙山文字,丁公龙山文化陶文距今约4200年,比小屯商代晚期甲骨文还早800多年。“丁公陶文”指的是疑为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使用的文字,这种文字这是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在邹平县丁公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文字整齐地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计有5行11个字。这块陶片长4.6-7.7厘米、宽约3.2厘米、厚0.35厘米。右起一行为3个字,其余4行每行均为2个字。这些刻文笔画流畅,独立成字,刻写有一定章法,排列也很规则,已经脱离了符号和图画的阶段。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文字中除一部分为象形字外,有的可能是会意字,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

我进入博物馆主厅时,邹平市丁公遗址文物展暨山东大学邹平考古实习基地揭牌仪式正在举行,山东大学博物馆的领导讲述了丁公遗址的发现、挖掘及文物整理保存情况。在接下来的参观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不虚此行。一来,为邹平市能有如此丰富的馆藏文物而欣喜。我个人有个习惯,每到一陌生城市,首先去参观它的博物馆,通过参观,能基本了解这个地区重要的历史信息;其次,向酒店前台索要城市简介或书籍类介绍(大型酒店一般都有旅游攻略类书)。对比我参观过的同级别的博物馆,我认为邹平博物馆从文物数量、质量、保存条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展柜内有湿度计之类仪表)等,及其声光电的处理,现代化原始场景的展示,已经在同行业中达到了一定高度。二来,当特别邀请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栾丰实教授介绍丁公遗址情况时,得到了有些过去从未听过的信息。比如在介绍“陶豆”时,因其高足,我困惑于它的功能,便向栾教授提出疑问。栾教授告诉我,这是一食器,古人席地而坐,为取食方便而设高足底。同时提到,这些这些文物展品是在挖掘丁公遗址时,在离丁公遗址约十华里左右的大齐窑厂发现的。通过对“大齐村”“演马村”及“苑城”之苑囿之城的解释,说明了邹平长山古老而悠久的历史。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十年动乱,大量文物、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城市改造、房地产开发又消灭了一批遗址、遗迹。2014年9月,习近平对一份反映辽宁阜新“万人坑”遗址遭破坏的报告作出批示指出,国家确立的抗战纪念设施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应当受到严格保护。

身为范仲淹研究会的理事,经常受邀为各界人士讲解范公生平及范公祠历朝维修情况,有时讲到宋槐时,胸中总有气郁之感。因为过去范公祠苍松翠柏,碑碣林立。其中三株古槐,一株枯于日本鬼子入侵长山第二年,被村内百姓称为“节槐”。然另一株却毁于文革,被人为肢解,殊为可惜。而范公祠内的古碑也充当了修桥物资。范公村已故村民朱景东先生曾作《范祠毁碑记》:

“余始记忆,即闻太夫人讲述,划粥埋金遗事,及长,先君子卜居于范祠之东邻,耳聆目睹,景仰范公者亦最深。后读文正公全集,悉其功勋掾守,于范祠益敬爱焉。既而出外读书,异地就业,思乡怀梦,未尝不萦绕于范祠左右也。在外二十余年故宅无家人,物资损失殆尽,未曾一动于衷。辛卯春,回籍整理家事,孝水修堤坝,范祠碑碣一朝尽击。惊闻之下、心神悒郁,惟录其文,以作桑榆之补。未明即起,同内人丁氏,废食抄写。碑即破裂,东西接读,前后翻阅,拾碎石片屑,校对残字,而运料车马喧扰其旁,搬石工人催促于其左,为时所限,仓猝完成之。余自幼慕范公,得尽蚊力于范公祠,窃以为幸,他日不以为多事,而见责于君子,则又幸矣。”  在这次毁碑运动中,不但范公祠的“奉祀履历碑”被毁,位于杏村的范仲淹继父朱文翰墓碑被毁,文庙内及老县府的大量记事碑同时被毁,称之为“浩劫”毫不为过。

朱景东先生之子,己迁于鞍山市的朱立先生在2001年修《宗谱》时补充道:“范祠毁碑时,适在其侧。时家中日以胡萝卜,蔓箐为主食。然父母仍购买纸张食油,杂以锅底之灰,拓印碑文。拼凑抄写,忙碌数日。可惜所得文字连同四十余年之日记,于1966年付之一炬,不可复得。书此以喻族人,对宗族之文物,须倍加珍藏,广为传播,以免失考为是。”

在为前辈们拳拳赤子之心而叹息时,不仅想到,现在的文物保护,不但人民群众要参与,管理部门也要给予人民以正确反映问题之渠道,在保护的同时,还要更深层次挖掘研究其历史内容。同时也要恢复有纪念意义的古碑或活动,以让大家不忘这段历史。拿“范文正公祠”举例,能表现范公文化的“范公故里”碑,体现历朝奉祀典礼的“奉祀履历碑”均有恢复的必要。延续了八百年之久,能体现古代邹平乐舞文化,仅次于孔府“祭孔大典”的范公祠“奉祀典礼”活动,也有必要挖握、整理、留存。及正如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提到:“生态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会恶化;风景名胜受到破坏,观赏价值就大打折扣;文物古迹遇到破坏,人文价值就荡然无存。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一旦破坏,旅游经济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愿我们共同努力,把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点历史资源保存好,在传承祖先伟大成就和光荣历史的同时,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促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作者简介:朱振波,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