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二百)|难忘恩师

发布时间:2021-08-30 16:10:22    作者:刘景新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难忘恩师

刘景新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快到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不禁又想起了我的恩师——王兆华老师,那年正月初六,拜访老师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天气。我驱车赶到纯梁的时候,徐宝利、盖爱民、张红兵、刘培华同学都已经早到了。拥抱、寒暄、问候之后,话题很快转到王老师身上,言语中充满对老师的崇敬和思念,每个人心里都在想象着老师现在的模样,期待着与老师相逢的时刻。匆忙买了些礼品,我们向着王老师的家乡——吕艺镇出发了。

车窗外,飞速后退的树木、厂房、机架,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少年时代。1981年我升入初中,到离家四里的三合联中上学。学校坐落于黄河岸边,著名的打渔张引黄灌区渠首。一个宽阔的操场,操场正北是初二、初三的教室,西边是前后两个小院。后院是老师的办公室和宿舍,前院是我们初一年级教室。新学校,新环境,新老师,一切都充满了诱惑。

开学第一天,我穿上了过年时才舍得穿的蓝色涤卡褂子,母亲连夜做的新布鞋,背上新书包,和几个伙伴一路小跑到学校报到。

远远地看到前院门口大柳树下,围着一群人。正中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中等个子,高高的鼻梁,面带微笑,一口浓重的“南洼腔”(当地对博兴店子、阎坊一带乡音的戏称)。

“你们是初一新生吗?”一句热情的问候,立即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原来他就是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他一个个详细询问同学们的姓名,村庄。令我吃惊的是,他竟能具体说出好多同学升学考试分数,哪个同学有偏科现象。第一印象告诉我,这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

王老师是刚从博兴师范毕业,分配到三合联中的。印象中,他是一位朴实的先生。当时是改革之初,青年中盛行喇叭裤、大分头、烫发,可他一直保持朴素的仪表。他的为人也是一样的朴实真诚,充满人格魅力,这在他的班主任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实实在在,做事要认认真真。作为班里的学习委员,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认真收发作业,细心记录同学们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反馈班级学习动态,养成了认真细致的习惯。这些为后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一件事我记忆犹新:学校要建地窖,储存白菜,要求各班筹集稻草。因为任务不多,王老师只要求家里种稻子的同学拿些。班长徐宝利家里是种了稻子,可回家一看,不知什么时候父亲已经把稻草全卖了。但他想到自己是班长,应该带头支持王老师工作。于是,他骑上自行车,跑了五里多路,向姑姑家借了一大捆稻草。在他的带动下,我班超额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王老师专门召开班会,表扬徐宝利同学认真负责的精神,并号召同学们向她学习。

王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当时还没有先进的教学条件,教师上课基本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但是,听王老师的课,我们总能听出味道,听出乐趣,学到意想不到的东西。词语、段落、中心思想,王老师都会工工整整地书写在黑板上,也要求我们认真写笔记,我积累的一本本学习笔记,后来成为我查阅资料、学习写作的宝贵资源。书写、朗读、交流,在王老师的课上,有优秀作文展示、古诗文诵读比赛,人人有事干,节节有收获。我从此爱上了语文,爱上了读书,爱上了写作。

课下的老师又像是我们的大朋友。操场上,我们一起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柳树下,老师给我们讲雷锋的故事,讲理想和追求。从他那里,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大学的概念,第一次懂得了人生的意义。

电话铃声打断了我的思路。王老师打来电话,说他已经在路口等候。

车子驶过中心街口,远远地就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是,是王老师!”我们几乎同时喊了起来。

停下车,仔细端详:还是那亲切的面容,只是已布满皱纹;还是那浓密的头发,只是已尽染白霜。为了迎接弟子的到来,敬爱的老师已在寒风中站了一个多小时!

教师公寓内,二室一厅,一个不大却利落的套间,干净文雅,透着温馨。师生落座,慈祥的师母连忙端上糖果,沏上好茶。说你们聊着,我去做菜。本来路上商量着,请老师和师母出去吃,省得劳累二老。谁知他们早已准备充分,满满的诚意令人感动。

言谈得知,王老师1983年回到老家吕艺,1985年入党,先后在吕艺中学、吕艺成人校、吕艺教委工作,2016年退休。退休后一心一意侍奉老母亲,有空读读书,养养花。师母替女儿照料孩子。一家人幸福美满,其乐融融。

说话间热腾腾的饭菜已摆满桌子,酒肉飘香,心意满满。师生边吃边聊,无拘无束。说到我的教师工作,老师说,他干了一辈子乡村教师,最大的体会是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孩子,做到无怨无悔。我不住地点头,从心里谨记老师的教诲。说起那次筹集稻草的事,现从事水产养殖销售的徐宝利同学不无感慨地说:“是王老师的鼓励和肯定,使我懂得了认真实在,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从而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和支持。”

幸福的相聚总是短暂的。师生相偎合影,依依道别。

之后,我们师生间一直微信联系。几月前,在同学儿子的婚礼上,又一次与老师邂逅。可惜各有应酬,只能匆匆话别。

几次想为王老师写点东西,向他征求意见,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最后一次,看我实在坚持,他才回了几句,算是个人总结:“对人真心实意,工作扎扎实实。半生平平淡淡,回首无怨无悔。”先生这简单而发自内心的总结,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真心实意,扎扎实实,这不正是先生做人做事的一贯原则和作风吗?

平平淡淡,无怨无悔,这看似平凡的追求又有几人能做得到呢?

作者简介:刘景新,语文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农村大众》《鲁北晚报》《渤海》《东营日报》《迎春花》《黄河文艺》等报刊及网络平台,多次荣获市县文学征文奖。愿以文字记录生活,用文学传播温暖。

特约编辑简介:钱杰,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曾任滨州日报社记者部主任、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宣传中心主任,新闻专业高级职称。中华诗词学会、山东诗词学会会员,滨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著有新闻论集《先声夺人》、杂文散文集《一程风景》、网络杂文专栏“搜书志”系列文章等。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