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二百二十五)|儿时记忆中的过大年

发布时间:2022-01-19 17:27:16    作者:卢则春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儿时记忆中的过大年

卢则春

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物质文化生活都非常匮乏。过年成了最奢侈、最隆重、最快乐、最期盼、最享受生活的事情,清晰记得那个年代过春节许许多多回味无穷事情。

有首童谣唱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充分表现出童贞少年期盼过年的心情。腊八刚过,各家各户陆陆续续置办年货。那个年代没有超市和农贸市场,唯一置办年货的地方就是各村大集。特别是过了腊月二十以后,集市会比平常热闹好多倍,出现扯篷搭帐、商贩云集、摊点如龙、顾客如蚁的繁华景象。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男女老少来回穿梭着选购各种物品。每个家庭都要购买年画张贴,记得有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十大元帅和电影明星及各种民间传说画像。集市上的商品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大家根据家庭需求精心挑选着。我们这些小孩最关注的就是买鞭炮之类的东西,集市西边村中学的操场上成了鞭炮市场。那时大都卖用书纸卷的土制鞭炮,有的用自行车载着木箱售卖,有的用马车拉着大木箱卖。商贩们会轮流燃放各自的鞭炮做广告,这边震耳欲聋的声音刚落下那边又再响起,很快引起一轮购买热潮。人们拿着购买的东西高高兴兴逛着,有时一个大集来回赶上三五趟,总感觉有买不完的东西,直至夜幕降临集市才慢慢散去。

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传说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汇报这一年的工作,安排新一年的各种事宜。于是从这天开始家中的里里外外都可以放心打扫,因为不怕打扰到各位仙长。有的人家还会选择二十三以后操办婚礼,俗话说:“过了二十三天天都是好日子”。过小年还要隆重祭灶,在自家的灶台上摆上贡品,还要放些糖让灶王爷吃了嘴甜一点上天多说些好话,给家中带回平安健康和钱财来。大人们口中念叨着:“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干饭,一碗汤。上天说好话,回宫降吉祥”!

七八十年代农村大都居住土坯房。每家每户过年打扫卫生时,把屋内的家具搬到院中,然后把笤帚绑在竹竿上把屋顶和墙上尘土及蜘蛛网扫干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扫屋”。有条件的家庭还会买来白粉用水和好加上火碱搅匀,然后把屋内粉刷一新。清扫后把买来的年画贴在墙上,屋内焕然一新充满了吉庆的色彩。

有句老话:“过油过油、越过越有”!过年炸菜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事情,一般二十六家家户户院子里会漫溢着炸菜的香味。那个年代炸的菜无非就萝卜丸子、肉、豆腐之类。一般会把炸好的菜分别盛在两个竹编的浅框子里,一个用来祭祀用,一个用来招待客人和家里人食用。那个时候人们在路上见了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问:“过油了吗?”家家户户把过油当成是过年的大事情。

“二七二八把面发”。每家这个时候会蒸白面馍馍。平日里根本吃不到白面,也就过年时才能享受这么好的待遇。还会用山药豆、绿豆、红小豆等五谷杂粮为馅包成“豆包子,有的家庭还做年糕。”出锅后,大人们专门挑选些端庄好看的收起来走亲戚用。

大年三十千门万户都忙着贴春联了。王安石有诗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完后还要在春联上再贴饰上吉庆的“萝卜钱”,清风拂来飘动飞舞着非常好看吉利。“福”字张贴在影壁墙的中心位置,称作“迎福”。有些上了岁数的老太太用长满老茧且又灵巧双手剪出喜庆窗花,贴在白色的窗户纸上,红白相映看上去更显过年吉庆色彩。对联贴完后要请“老的”,也就是说请故去的长辈回家过年。大都在家中方桌上摆上饺子,家中长者焚几炷香带领着家里男丁到村口去请“老的”回家。请来后把香插在香炉中,然后一家人恭恭敬敬给“老的”磕头,祈求保佑一家平安顺利。饭后,依然由家中长者带领家中男丁再到村口烧纸钱放鞭炮“送老的”。

三十晚上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包饺子。那个年代还没有电视机,无非有台收音机听广播。大家听着歌曲相声小品,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我们这些小孩在院子里面放鞭炮,把当成宝贝的鞭炮拆散一个一个放,还会把破碗压在鞭炮上看看能炸起多高。把哑了的鞭炮一掰为二,露着火药的几个头相对,然后用香点燃其中一个,冒出的火焰会把所有引燃一起冒出漂亮火焰,我们称之为“老鼠逮猫”。记得有一年三十晚上,我们十几个小孩沿着孝妇河玩耍着。大家时而拿出自己的鞭炮彩珠筒或者电火花放着,时而点燃岸边的枯草,时而在河里漂动的冰上扔上玉米秸点燃看着流动的火堆。大家喊着笑着闹着不知不觉竟然跑出了五六里路,那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现在想想还乐上眉梢。

初一凌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人从梦中吵醒,村里有好多家已经开始过年了。一家人伴着此起彼伏鞭炮声起床煮饺子,然后在院子里摆下供桌,盛上饺子和炸菜祭拜从天上归来已经就位的神仙。在家中最长者的率领下,全家人恭恭敬敬磕头,期盼来年五谷丰登顺顺利利,全家平安健康。然后放鞭炮烧纸钱。祭祀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掏出红包给晚辈压岁。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大家畅饮着屠苏酒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天亮后,每个人穿上过年添置的新衣服,穿上手工纳的千层底布鞋。一支支拜年队伍在村里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拜年送去祝福和吉祥。那个时候给长辈拜年都是磕头,每到一家老人们慌忙拦着不让磕,然后忙着拿吃的招待。大家互相问候着祝福着,幸福的笑容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

初二开始就要走亲戚了。那时走亲戚就是带着一个皮提包,里面无非放上几个大白馒头、豆包子和几包点心或者罐头。初二我们这些小孩是看望姥姥,结了婚的年轻人就要到丈母娘家去。然后姑家、姨家等一一去看望了才算完事。

春节期间大多劳动力都赋闲在家,所以村里街道上随处可见打扑克敲锣打鼓的人簇在一起,路上喝醉酒晃晃悠悠的人也屡见不鲜。村里早早组织闹元宵扮玩活动,不费多大力一支扮玩队伍就组织起来。记得那时候有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赶毛驴等,最出名的就数我们吕家村的“芯子”了。据记载我们吕家村曾经在抗日战争年代借助日本鬼子非常喜欢欣赏我们村“芯子”表演,一部分八路混进扮玩队伍里借机消灭了一支日本鬼子武装,有力地打击了日本鬼子。元宵节过后,过年的帷幕才算是落下。

岁月无痕,别梦依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承载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春节依旧延续着。随着物质文化的提高,过年也比早些年更丰富多彩热闹。过年的意识和方式都与原来有所不同,但是再也找不到儿时过年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快乐和期盼了,那些点点滴滴的趣事却时时涌上心头回味着萦绕着。

作者简介:卢则春,邹平市高新办人,退役军人。文学爱好者,偶有文章发表。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