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二百二十七)|我们和你在一起

发布时间:2022-01-24 11:04:50    作者:马士明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我们和你在一起

马士明

窗外雪飞,室内书香,在这个辛丑岁末的午后安享着这份静好。电话响起,接听。“伯伯!”一个熟悉的稚嫩女声传来,我就知道是绣雨。“我用的爸爸的手机,期末我考进了年级前十名!”她的一通电话,让我记起近一年中的点点滴滴。

年初,一个在外地发展的本县籍爱心人士捐赠了一宗学习用品,公益社团会议决定送给一所地处偏远的乡村小学。由我带领几个伙伴送去,因此也就与孩子们有了面对面的接触。孩子们由开始的腼腆羞涩,很快就显露出儿童的天性,围着我们几个叽叽喳喳的说笑,为了叙述同一件事,两个同学还你一句我一句的争抢着说。我发现,在这群快乐的小鸟之中,有两个孩子在座位上,木然地摩挲着我们刚分发的成套学习用品。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们述说校园趣事时,他们俩又表现出欲言又止的表情,有一个甚至站了起来,但是马上又落座,眼里充满与年龄不符的忧郁、失落。

凭我的感觉,这俩孩子一定有什么特别的情况。于是,我通过跟班主任刘老师单独交流,对这两个孩子做了更多地了解。男孩叫李海阔,女孩叫王绣雨,都是父母双双在外务工,跟随祖辈们生活。绣雨还需要照顾年迈的寡居奶奶,小小年纪,已开始过早地背负起生活的责任。我不禁有些动容,多可爱的孩子啊,只有十一二岁,却那么地懂事。刘老师不无担心地说,“他俩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从三年级带到现在,在父母外出后几个月学习成绩开始下滑,性格也有些改变,本来团结和群,现在也有些孤僻。特别是李海阔,有同学在寒假里看到他去镇子上的游戏厅。哎!有些问题仅靠学校的力量,收效也不是很理想……”

原来并不特别予以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一下子令我与几个伙伴陷入沉思。像海阔、绣雨这种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孩子们,正处于最敏感的青少年期,缺失父母之爱陪护的成长之路总是不完美和有缺憾的,而如何解决他们的问题便萦绕在我们的脑海。

我们与校长进行了沟通并获得大力支持,在一周后组织了全校教职工座谈会,还邀请一位心理咨询师参与了座谈。会后,请女性老师对女生单独辅导,特别是在人身安全防范和青春期生理卫生方面进行指导。利用班会,采取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做好心理疏导干预。自此,公益社团也与这所小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过调查,全校还有十几个父母双双在外打拼的孩子,他们中大多存在成绩不稳定、易冲动、卫生差的现象。接下来的日子里,学校老师和社团的义工结对跟孩子的父母加强联系沟通,有的家长回乡的次数也就多起来,有一个家长还把孩子接到他务工的城市上学。

我了解到李海阔的生日快要到了,给他父母打电话,由开始的无动于衷和冷漠不解变得语气缓和起来,是在20分钟的通话以后。“近期公司订单很多,工资也提高了一大截,来回路费加上误工费要两三千块呢。我们两口子也想孩子,不敢打给孩子,担心他学习不安心了。俺俩商量一下吧,谢谢你!”海阔爸爸的一句“谢谢你”让我心里暖了起来。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很忙,把看望海阔和绣雨的日期不断推迟。4月底的一天,我在出差途中接到海阔的电话,“叔叔,我爸爸妈妈回来了,给我过生日!”话语中透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叔叔,我向你保证,我再也不去游戏厅了。”“好孩子,叔叔相信你!”挂了电话,一股酸涩和甜蜜同时涌上心头。

几个月中,我们还发现,不只是留守儿童,还有部分特殊家庭的学生也陷入一个令人担忧的境地,他们大多敏感,自卑,缺乏自信,总有一种无形的暗影笼罩着他们,每个人脸上写着与花儿般的年龄不符的漠然。经过探讨,尝试着与学校共同举办了一个“我有一个愿望”主题活动。

看着孩子们写在花花绿绿的纸片上的一个个小小愿望,这些在城里孩子们根本不算“事儿”,而在他们竟是那么难以实现。地理上的距离不过几十公里,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看看,他们都有哪些愿望吧!“想去县城新华书店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去逛逛古城,爬一次海丰塔”“妈妈能参加我的家长会”“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我想去科技馆看看”……

经过缜密安排部署,“逛县城”活动终于成行,一家爱心企业安排了一辆中巴载着孩子们和带队老师出现在古城和新区,成为人间五月天里最美丽的一幕风景。义工志愿者们客串着导游兼服务员角色,看着孩子们天使般的开心笑脸,我们都被感动了。

也许是我们的电话起了作用,绣雨也为能经常地接到爸妈的来信或电话而变得开朗起来,最近的一次考试,成绩提升了十几个名次。当我再次出现在那个校园的操场上,绣雨跑到我近前,小脸通红,激动地说,“暑假后我上了六年级,妈妈就回来了,打雷刮风的夜里我再也不害怕了。”

针对留守儿童现象(问题),公益社团下半年的工作也增加了新的内容,那就是加强与各学校的联系,常年开展多形式的“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并探索项目化实施。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我们希望每个孩子的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我们也愿意陪伴着他们共同成长,为人生留下最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作者简介:马士明,笔名骥风,70后,无棣县人,滨州市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爱好阅读和旅行,尝试用笔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有作品发表在《渤海》《山东文学》等刊物,并有多篇散文入选《齐鲁文学作品年展》。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