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百年非遗看博兴 | (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博兴扽腔

发布时间:2022-04-29 09:43:23    来源:博兴县文化馆

博兴扽腔

线上非遗课堂

博兴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博兴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为使该县人民更加全面地了解博兴,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切实增强社会各界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开展好 “在知爱建做表率”主题实践活动,博兴县文化馆特举办“‘知滨州’百年非遗看博兴”线上非遗课堂,将博兴县12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家。

传统戏剧

博兴扽腔

公元17世纪中下叶,地处黄河下游的博兴县因黄河水泛滥,灾荒连年,人民生活十分困窘。以艺谋生的人渐增,他们演唱当地流行的杂曲小调,以艺乞食。当时,博兴县吕艺镇民间艺人杜兰喜融民间杂曲,贯穿故事情节进行表演,由于曲调抑扬顿挫,唱腔真假结合,有时一扽一停似滚轱辘,故俗称“扽轱辘戏”。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群众的文化需求,流传有“听见杜兰喜唱,饼子贴到门框上”“听见杜兰喜的声(佘),丢了纺花车(儿)”等谚语。扽腔最初以“杜家班”的传承模式在杜姓家族内传承,在当地形成较大影响。

1845年前后,吸收外姓学习扽腔,结束了“杜家班”的家族传承模式,扽腔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扽腔在清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剧目繁多,内容丰富,演出阵容强,盛行于淄博、东营、潍坊、青岛、济南一带,并在济南、淄博开班授艺。1870前后,吕剧在博兴县逐步兴起。吕艺镇刘官村艺人用纸糊毛驴,系在腰间演出,群众把这种戏称“驴戏”(吕剧)。因刘官村与高渡村临近,故有“刘官跑驴高渡扽”的双关俏语(“扽”在当地方言中有捉、拿的意思)。2006年12月,扽腔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年来,博兴县为抢救此剧种,实施了抢救保护工程,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挖掘剧目,改革唱腔,将濒临灭绝的剧种重新搬上舞台。

扽腔《廉政灶》剧照

扽腔《好亲家》剧照

扽腔《笑笑为媒》剧照

扽腔《牛老邪赔礼》剧照

扽腔《连心锁》剧照

责任编辑:宋静涵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