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二百五十五)|桐铃花响尚书第

发布时间:2022-05-12 18:14:07    作者:陈东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桐铃花响尚书第

陈东

古城门犹如伫立庙堂前的重甲战神,肃穆庄严。曾经,这里是迎接圣旨的必经路。脚下“迎浩荡皇恩,叩谢垂青雨露”的石砖路,大概是幸存下来的唯一听众。它们立锥于身,悄悄告诉访家,慢一点,再慢一点,轻轻走过,方能重回故事本身。

海丰吴家的故事写上七天七夜也未必写完,“尚书第”中最吸引人的故事还是清朝法界三杰。 吴绍诗、吴垣、吴坛,父子同朝三巡抚三侍郎。父子同为朝官的并不少见,然而父子三人相继为巡抚为侍郎,且对刑律都有研究颇具造诣,却是举世罕有。

四月的风暖暖,老屋前几棵老树随风沙沙的响声里,是否还留有吴家祖训?“童蒙入学,先须教导……”在吴式芬故居的一面石刻墙上,刻着吴式芬对孩子进行家塾授蒙的教导,名曰《家塾授蒙浅语》。这是吴式芬对家风家训的总结,更是对家族子弟的谆谆教导。小到勤勉、励志,大到忠君、报国,海丰吴氏将家风祖训的创建作为繁荣兴盛的根基。吴宅走出来的孩子,打小看什么书,不看什么书,什么书要深读,什么书要细看,什么书可以当做敲门砖,什么书又是成人励志的关键,家训中都一一详述。由此,海丰吴家的家风,奠基了无棣古城的悠远古韵。从清顺治帝至宣统的260余年中,吴氏家族先后有100余人为官,其中一品官6人,二品官9人,无一位贪官污吏。尚书第中有牌匾记录巫师家族科甲如林,被视为清朝三百年历史的缩影。世称进士世家、尚书门第,素有七侍郎、八巡抚、九封光禄、三翰林、五资政、十朝帮禁之美誉。乾隆皇帝御笔写下“忠贞世胄,恭定家风”八个大字。

宅邸中,房檐前,一株株梧桐矗立,枝叶发散其间。桐花,清明前后开放,花季在春的三分之二处,又称为殿春之花。杨万里曾说:“老去能逢几个春?今年春事不关人。红千紫百何曾梦?压尾桐花也作尘。”由此,桐花似乎在告别什么,又在期待什么。身处它的荫蔽下,再热的夏风都会变得清凉。高悬头顶的桐花,在温热的风中摇晃着光影,其中又藏着多少过往?我看不清,却深深被它的倩影迷醉。第一次见到大片的桐花是在嵖岈山,据说那里曾是唐僧师徒四人求取真经的歇脚地,后来又称为电视连续剧开拍的场景地之一。山间的桐花肆意烂漫,清香扑鼻,却远不如老宅中的赫然,绝世独立。一阵清风袭来,桐花坠落,落在天井中的大瓦缸中,激起阵阵涟漪,又显得庭院的深幽无尽。忍不住伸手触摸桐花飘落的水面,一阵清凉由指尖滑入心中。

唯有安静地享受沉思时,才会有这样的感觉,心系天下,体会苍生之苦,感怀沧海桑田。吴绍诗曾在梧桐树下驻足,在每一片桐花的飘零中体会万物宗法的奥妙。天下初定时,清朝沿用《明律》,重者畸重,轻者畸轻,造成律法无法贯彻执行。虽然前后几次更新了律例,但依然无法达到完备整体。乾隆继任后,立即组织吴绍诗负责编制律法。几年后,《大清律例》颁布,完成了清代最为系统、最具代表性的成文法典。清代律文经历了入关以来近百年的不断推定修改,到了乾隆朝已经趋于稳定。清廷不仅多次重申其稳定性,并严厉斥责要求改律的条奏,规定律文为"祖宗成宪",不可变动。之后一直到清末法制改革之前,清代律例的律文不再有所变化,而对于清代法律制度的调整则主要通过增改例文的形式来进行。后继者也曾在此静坐,重忆父亲的教导,律例如何,宗法源来。后来的《大清律例通考》中,吴坛突破了固有的律例思维,以例断案,弥补律文不足的弊端。他在通考中穷委竟源,考释祥明,上溯周秦汉唐,说明每条律例的渊源和变化,对前者的大清律做了更为详尽的司法解释。天下有法,方能风调雨顺。天下有法,方能万事通达。吴家在法学中做出的贡献,成就了清朝几百年的稳健。

如今,我们再次走进它,在桐花飘落的刹那,回味尚书第曾经的辉煌。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