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二百六十一)|回忆我的父亲

发布时间:2022-06-20 17:23:13    作者:李新忠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回忆我的父亲

李新忠

父亲出生在1937年,因家里贫穷,人口又多,到了10岁,奶奶才把他送到村里的私塾上学。他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学习很用功,专心听课,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深得先生喜欢。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父亲考入沾化老县城(今古城镇)初中三年级,尽管学校不收学费,但是每星期回家拿口粮也让大发其愁。就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父亲熬过了初三的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开学后,他的班主任在班上说,滨县师范学校招考初中毕业生,不收学费,包吃包住还分配工作。

父亲想:要是能上免费的师范学校,就不再拖累家里了。父亲心动了,想去报考滨县师范学校,但自己初中还没有毕业,就把自己的难处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帮着父亲到教务处开出了证明。

第二天早上,父亲踩着厚厚的积雪、冒着严寒步行了60多里,赶到了滨县师范学校时,脚上穿的棉鞋已经湿透了。父亲顾不上这些,跺了跺棉鞋上的泥、雪,走进了学校的招生办。负责招生的老师看完父亲学校开的证明后,说学校开的证明无效,以没有初中毕业证为由不让他报名。父亲一听,自己忍受着严寒来报名,没有初中毕业证却报不上名,这可怎么办呢?父亲急得抽泣起来。

就在这时,一个50多岁戴着眼镜的中年人走进了招生办。他看了看哭泣的父亲,问那个负责招生的老师:“季老师,这孩子为什么哭?”季老师就把父亲没有初中毕业证想报名的事告诉了这个中年人。

这个中年人想了想,对季老师说:“季老师,这孩子差半年初中毕业,一定有原因,咱们特事特办,给他报上名吧。”这个中年人说完,走出了招生办。

“你太幸运了,碰上了学校校长,批准了你报名,说实话,你还是第一个没毕业证报名的学生。”季老师一边给父亲登记,一边笑着对父亲说。

父亲这才明白,批准自己报名的那个中年人,原来是这所师范学校的校长,自己真是太幸运了。最终,父亲被滨县师范学校录取,两年后分配到原惠民地区的利津县盐窝完全学校任教。

1958年,我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粮荒,国家下发文件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支援农业第一线。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盐窝公社教育组办理了辞职手续,回到老家从事农业生产。

流钟公社领导从我们村村书记那里听说,父亲做着教师辞职回家乡支农,觉得干农活大材小用,经过商量后把他调到水利站做了施工员。父亲干一行爱一行,扑下身子做起了水利工作。他经过多次去农田里考察,发现农田一片片的,没有排涝、灌溉的沟渠,就向公社领导建议搞方田综合建设工程,公社领导同意了父亲的建议。于是,父亲与其他两名同事每天吃过早饭,带上测量工具,徒步起早贪黑深入到各村的农田测量,嘴唇上起了燎泡,干裂得向外渗血。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和同事们终于完成了所有村的农田测量任务。接下来,各村年满18周岁到55周岁的男劳力齐上阵,两个月后,各村的沟、渠以及水闸等基础水利设施终于完成了。

随后,人们把徒骇河、付家河的水抽上来,灌田压碱,然后种上了农作物。当年夏天,连绵的雨下了四整天,我们公社各村的农作物由于有沟渠,农田里的积水及时排到了大沟里。秋后,各种农作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公社各村种的农作物是全县唯一没有受淹的,全公社农民破天荒吃上了饱饭。至今,多数水利设施还在使用着,排涝、灌溉,造福这方百姓。

1978年春天,全国恢复高考后,各地开始重视教育。我村根据上级指示,在村里建起了初中。村书记到公社找到领导,“软磨硬泡”把父亲“抢”到村里,担任了初三的教师。父亲与邻村的刘德林老师密切配合,第二年中考时所教的学生有四个考上了中专。至今,父亲仍然记得他们四人的名字:李新平、陈希村、李新英和孙花仙。一个偏僻的村初中考上了四个中专生,此事在沾化县教育界史无前例,引起了强烈反响,当地的报纸也作了报道。

1985年,我读初二时,班主任老师在班上说,县教育局要举行全县中学生“谈理想”演讲比赛,给了我们一个名额,我们公社有四所中学,有愿意参加的做好准备,今周六下午在我校的教务处举行演讲选拔赛。我喜欢写作文,想参加这次演讲比赛,但是,一想到全公社仅有一个名额,我便犹豫了。

我把此事告诉了父亲,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我告诉你,想做的事情,努力做了不一定成功,反过来,想做的事情,拈轻怕重不做,永远不会成功,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父亲的话鼓起了我的勇气,我搜集资料写成了演讲稿,经过父亲修改后,我一有时间就练习,最终从四所中学的三十多名参赛的同学中脱颖而出,“抢”到了唯一一个演讲名额。在我犹豫不决时,父亲的那几句话鼓励了我,我时刻铭记在心,激励着我做成了很多事,我受益良多。

后来,父亲岁数大了,从村里的教师岗位上退了下来,义务担任了红白理事会主事。此外,邻里、夫妻之间闹矛盾也找他调解,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觉也睡得很晚。母亲看他这么辛苦,让他歇歇。父亲以此为乐,笑着对母亲说:“乡亲们找咱办事,是对咱的信任,怎么能拒绝呢?还是能帮就帮,能管点就管点吧。”

村里的乡亲们知道父亲写一手好字,到了年底买上红纸请他写春联。父亲立马就写,自己还搭上墨汁。一个春节下来,买墨汁的钱费了不少。

父亲没有怨言,乐此不疲地为乡亲们义务做着急难愁盼的事情,一家人也支持他做这些事,一直到去世。

写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知道,您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不愿意看见我的眼泪。我要告诉您,您一手拉扯起来的孙女没有辜负你对她的厚爱,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您从未谋面的孙子也考上了本科。我们兄弟姐妹都过得很好,您完全可以含笑九泉之下了。

作者简介:李新忠,沾化区大高镇流钟小学。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