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大平原(二百六十四)|诗意小暑

发布时间:2022-07-08 16:20:20    作者:张海鹰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诗意小暑

张海鹰

时间进入七月,苦热的夏风吹来了,原来是循着小暑节气而来的。2022年7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小暑。“小暑过,一日热三分。”这意味着高温、高热、高湿“三高”天气就要袭来。

古时,水榭楼台、湖岸池边、山林庭院、花前树下,都是避暑之妙境。

唐代著名诗人姚合写了一首《夏日登楼晚望》,诗云:“避暑高楼上,平芜望不穷。鸟穷山色去,人歇树阴中。”读后,凉意阵阵,清风徐徐。柳宗元则喜欢临窗午睡,悠闲惬意,其《夏昼偶作》云:“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在苦热里心境悠然,出户寻凉,其《纳凉》云:“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拄杖出门,画桥南畔,绿柳成行,胡床斜倚。月明之夜,笛声参差,莲花盛开,幽香沁脾。

山林青翠,峰冷气清。到此消暑,凉意骤生,烦热顿消。元代诗僧释英的《山中景》诗云:“六月山深处,松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尘飞。”“诗佛”王维喜欢在山林中避暑,弹琴长啸,乐而忘返,其《竹里馆》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南北朝时的徐陵则抚琴酌酒,寻求的是一份清幽与闲逸,其《内园逐凉》云:“昔有北山北,今余东海东。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狭径长无迹,茅斋本自空。提琴就竹筱,酌酒劝梧桐。”

大树底下好乘凉。金末元初文坛盟主元好问在苦热里是一个浓荫中的隐士,其《喜夏》云:“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初荐枕,黄釭亦升堂。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凉无一事,步屟到西厢。”“诗豪”刘禹锡亦喜欢在绿荫下纳凉,饱览园中秀色,静听流水潺潺,自生快意,其《刘驸马水亭避暑》云:“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

晚唐名将诗人高骈喜欢在蔷薇花丛中消夏,其《山亭夏日》诗云:“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古树参天,人迹罕至。蔷薇飘香,周身清凉。

在描写苦热消暑诗词里,《明词汇编》里的一阕《前调·野老家》词写得很是生动:“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炎蒸窗牖气初刚。无计遣兹长昼也,茗碗炉香。深院一垂杨。又闹鸣螀。簿书堆案使人忙。何不归与湖水上,做个渔郎。”熬汤,消夏避暑;煮茶,悠闲安禅。词人感叹,当官整日忙,不如做个打渔郎。

苦热消暑,游山玩水、喝汤饮茶仅治标不治本,根本所在是静心养性,所谓“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也。王维笔下的《苦热行》诗云:“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白居易指出,散热由心静,心静即身凉,其《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独坐院中,修心养性,临窗迎风,怡然自得。有“小李白”之称的陆游也劝世人面对酷暑,不要慌乱,一定要心平气和,宁神静气,其《夏日》云:“竹梢露滴惊残梦,荷盖风翻送早凉。暑用酒逃犹有待,热凭静胜更无方。”

“六月红云不肯移,清心自合胜炎曦。”苦热的小暑,上蒸下煮,总是让人心绪躁动不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只要以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去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才会“心静自然凉”,正如白居易《苦热题恒寂师禅室》所云:“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作者简介:张海鹰,北大荒人,新闻记者,现供职于无棣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杨孟子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