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艺润滨州·新春心语】大平原(三百零五)|打灯笼

发布时间:2023-02-03 16:21:10    作者:常树国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大平原“新春心语”开栏词

2022年末以来的这段日子,历史必将会铭记。“放开”后的社会万象、人间百态,生命、生活、人性、民情......人人都在经历从未有过的疫情体验。观察、思考、记录、挖掘、抒发.....优秀的写作者是善于反映时代的。“疫情”,这个大的题材,值得反映和关注。

“阳过”“阳康”……当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中招”,而后又放下包袱,向阳而生。生活,显现出真真切切的活力与丰富美好!就在这个坎上,兔年春节,款款走来了。

“我手写我心,心语迎新春”。春节,大年,总是最富有故事,最能触动万千情感......“大平原”推出“新春心语”栏目,向广大文学爱好者发出邀约:以真诚纯净的心绪、优美流畅的文字,记录这个不平凡新春的美好、鲜活、温暖、丰富与活力……欢迎您叙写所见所闻,畅谈所想所思。让我们共同祝愿兔年吉祥、岁月静好!祝愿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心灵港湾——“大平原”,一如既往地姹紫嫣红、万木葱茏!

打灯笼

文/常树国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又是一年元宵节。记忆中小时候的元宵节热热闹闹年味极浓,尤其是打三天灯笼,让我特别怀念。虽无美酒佳肴和闹花灯的节会,但“打灯笼”的欢快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还没有电灯,也就没有各式各样“有声有色”的灯笼。有的仅是点蜡烛的纸灯笼,买不起蜡烛的,灯笼里就放盏“油灯”。

正月十二是水落坡大集,这天赶集只为买灯笼。卖灯笼的人,扛一根粗木长杆,杆子上端一圈一圈挂满灯笼,就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灯笼是竹篾编制的圆筒形状,外面糊着薄薄的透明纸,上面手绘着彩色花鸟图案,远远一看,花花绿绿特别吸引人。记得小时候,每到正月十二大集这天,我就缠着父亲去买灯笼,父亲推辞不过,就给我们兄弟几个每人买一只。我们这里买灯笼还有个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小孩出生头三年,灯笼要由姥爷或舅舅买了送来。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正月十五灯,姥爷疼外甥,送来红灯笼,吉利又添丁。”“送灯”谐音“送丁”。闺女出嫁生了小孩,父母要为女儿送灯,祝愿女儿家人丁兴旺。

灯笼买来了,可“灯笼架”得自己做。找一块木板,锯成直径十公分的圆形或正方形,木板中间从底部向上钉个铁钉或者上部剜个小窝儿,便于插放蜡烛。再在木板两边钻上两个眼儿,穿一根粗铁丝,顶端弯成倒U形,把灯笼套进去,在倒U“弯处”挂根细木棍,一个完美的灯笼架就做好了。如果没有木板用厚纸板也可以。

小时候,我爱问事儿,常追着大人问:为啥元宵节才让打灯笼啊?大人往往嘿嘿一笑,回一句:“不知道。你啥也问。”长大后上了学我才知道,这打灯笼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呢:

传说一只因迷路而降落人间的神鸟,意外地被一位不知情的猎人一箭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很生气,就下令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要将人间的人畜、财物全部烧掉。天帝有位善良的女儿,她将此事偷偷告诉了人间。一位聪明人就想出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的主意,让天帝误以为天兵天将已在人间放了火。就这样,人间的众生都得救了。从此以后世上便有了正月里这三天挂花灯打灯笼的习俗。

正月十四太阳刚一落山,暮色已经模糊起来了,堆满晚霞的天空也渐渐平淡下去。早就提着灯笼站在巷口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跑回家点上了蜡烛。很快,整个村庄从东到西,灯笼由点成线,由线成片,聚集来了好多打着五颜六色灯笼的小孩子。他们聚拢在一块儿,比比谁的灯笼大,谁的灯笼好看,谁的灯笼更明亮。灯笼里的烛光闪闪烁烁,映照着小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特别喜庆。孩子们排着队一会儿进这家,一会儿又到那家。这“移动的灯笼队”把整个村庄的大街小巷映照得透透亮亮。一阵阵欢声笑语,伴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的儿歌,热闹着整个村庄的夜晚。

十三四岁的大孩子家长不再给买灯笼了,就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灯笼”。那时候,我最喜欢插制一种“汽车灯笼”。首先是备“长秆”。把高粱秆顶上最长的一节折下,根据粗细分好类备用;接着是插制。按照一定的尺寸先把“长秆”剪成多节,再用从大扫帚上剪下的竹签棍儿或者枣树针,可钉合铆地把“长秆”穿插在一起,就搭成了“汽车架”;然后是裱糊。先用小锅子熬面粉糨糊,再慢慢把薄粉白纸裱糊在“汽车架”上;下一步是装饰。用彩色蜡笔或毛笔蘸墨,画上花鸟虫草,勾勒出车门、车灯;再就是做车轱辘。截取几节粗胡萝卜或粗木头,中间钻空,做成四个车轱辘。最后是成型。在“汽车架”里面固定好蜡烛,车前拴上一根细麻绳。这样,一个精巧别致的“汽车灯笼”就做成了。傍晚时分,拉着自制的“汽车灯笼”行走在大街上,引得成群结队的小孩子跟着一圈圈的羡慕。当然,根据个人爱好,还可以插制出各种自己喜欢的灯笼,如火车、飞机等。这些“灯笼”,过完元宵节后就把它挂上墙留存着,来年可以继续使用。

还有一种叫“灯碗”的灯笼,也是我们自制的:找个破茶碗,或者在一块白菜疙瘩上部剜个窝,然后把小孩子们燃剩下的小截蜡烛,或是融化在灯笼底座的蜡油收集起来,融化到小碗里,里面插根粗麻线,露出线头。晚上,点燃线头,一只手端着,另一只手罩着,这叫“端灯碗”,特别好玩。

过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之所以源远流长,不是人们只图个光亮和热闹,它还寓意照亮前程、实现愿景之意,寄托着家家户户美好的梦想。记忆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村子里无子女的夫妻,在元宵节的当晚也打着灯笼加入到孩子中间,默默地跟着走到村头路口,小声念着:“黑小子,白闺女,都到俺家吃饺子!”磕个头,然后抓把土带回家。还真灵验,来年还真有生下小宝宝的呢。

“最可气”的是有些大人“捉弄”小孩子,他们指着小孩子的灯笼吆喝:“哎呀!你的灯笼底下咋有个大虫子呀?快看看!”小孩子当真就把灯笼一歪,灯笼呼地一下就烧着了。大人们哈哈大笑,小孩子哇哇哭着跑回家,换上了一只新灯笼。那些两三岁的孩子,即使当晚灯笼没烧,临睡前家长也会故意点燃它,借此祝愿孩子消灾祛病,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再看现在的孩子们打的灯笼,造型奇特、美轮美奂。电子灯笼、音乐灯笼,一应俱全。有声有色,能动能静,好看又好玩。可孩子们似乎并没有玩出我们小时候“打灯笼”的那种快乐和沉醉。元宵节的晚上,冷冷清清的街道上偶见稀稀疏疏的几个孩子在打灯笼,多年前打灯笼的那种热闹劲儿早已寡淡,几近消失了。元宵节打灯笼,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但愿它永远不会消失。

今年又到元宵节,想起儿时打灯笼。我怀念从前热热闹闹的元宵节,怀念小时候打灯笼的“狂欢”岁月。

责任编辑:刘雪纯

    热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