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的沙家浜印象

发布时间:2017-02-07 00:00:00   16325 作者: 来源:

我对沙家浜认识的逐渐深刻是从现代京剧开始的。大凡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沙家浜可谓耳熟能详。只要一提起“沙家浜”几个字,儿时的记忆立即在脑海里鲜活起来。

那是个样板戏大兴的年代,随便在街上拉上个人,准会摇头晃脑地哼上几句京剧唱词。您听,“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这是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一段中刁德一的唱词。

去年夏天,我有幸踏上心仪已久的这方热土——江苏常熟市沙家浜。沙家浜位于阳澄湖畔,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之一。

这里湖荡中菱荷相间,芦苇密布,水榭、栈桥把我们引向水生植物丛中流连忘返。碧波之上,万绿丛中,远是芦苇,近是粉莲,怡然品茗,悠然垂钓,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人民,在这里共同谱写了抗击日伪军的壮丽诗篇。几十年前,我曾拥有一本叫《芦荡火种》的画册,也不知多少次看过京剧《沙家浜》电影。沙家浜及那里的英雄事迹早已深深植根在我的心中。顿时,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战士在芦苇荡的青纱帐里与沙家浜人民共同抗敌的战斗场面便浮上脑海;郭建光和阿庆嫂的光辉形象也耀在眼前。

以郭建光和阿庆嫂形象创作的大型雕塑屹立于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广场中央,形态各异,象征新四军伤病员的18根柱雕围绕周围,两组细腻生动的锻铜人物形象浮雕置于两边。走进革命历史纪念馆,几百幅沙家浜革命斗争历史照片和几十件革命文物为人们重现了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历史场景。

芦苇区是整个景区的核心,分成水上和陆上芦苇迷宫两大区域。纵横交错的河汊和茂密的芦苇,构成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形态的水面或陆上芦苇空间,形成一个个迷宫,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追寻野趣和体验新四军辗战芦苇荡情景的场所。

在芦苇摆动、岸柳成行的湖边茶馆里,七星灶上铜壶冒着水开的雾气,耳边传来阿庆嫂的“智斗”声,休闲的人们磕着瓜子,喝着新茶。院子里一字排放着几个水缸,想必“胡司令”就曾经藏身于此。水缸的使用功能似乎已经丧失,现在要用水只要拧开水龙头即可。喝茶的人们已经不再注意那毫无生命的水缸,倒是和着喇叭里传来的京剧,轻轻地哼唱着。“风气芦苇荡情迷沙家浜”,在沙家浜春来茶馆里,我看到茶杯上写有这样的句子。蓦地,我的心头一热,眼里有湿湿的感觉。

早有乘载游客的小船,静静地泊在长满芦苇的河边。我们上了其中一艘,美丽的船姑摇着长橹,引领我们在宁静幽深、曲折迂回的芦苇荡中穿行。掠过一排排青纱帐般的芦苇,拱桥、水车、农艇、游船、茅屋、船坊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们乘着摇船泛舟其间,鸟儿婉啼,凉风习习,苇香扑鼻,野趣横生。芦苇荡的神秘,沙家浜的恬静,让我领略到当年新四军与敌人周旋的风采。

小船在一座用作拍影视剧的小城边泊岸。走进影视城,我漫步在傍水而筑的明清古街上,穿梭于古色古香的陈年老店;登上抗战时的烽火碉堡,观望水边那巨大的风车;感受到沙家浜浓浓的人文气息,沉醉于芦苇荡青纱绿水的天然意境之中。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得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沙家浜》里阿庆嫂甜美的唱词随风飘过来,思绪飞跃时空,恍然如梦……

(作者单位:无棣县新城区油区大厦8605工作室 杜秀峰)

责任编辑:胡旭阳 王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