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老城根下的“将军村”

发布时间:2017-02-17 09:02:18   77114 作者: 来源:

无棣海丰街道北关村,人口刚过400,大街只有两条,“真是小得可怜”。2004年,村庄土地全部被征收。眼下,县城新建楼房在“步步紧逼”,几乎要将这个村庄“吃掉”。可它小归小,您还真不能轻视这村子,因为它是个名副其实的“将军村”。

100多年前,抗日名将冯安邦、民国山东督军张树元都只是为生存而奔忙的贫家少年。可自打在北关数载学艺,他们成了文武奇才,真是“提笔安天下,上马定乾坤”。当代,该村更是出了一位将军,他就是大连舰院政委李建军少将。从一名普通海军战士成长为海军少将,李建军曾带领海军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该支队被称为“海上王牌师”。

这仅是北关文化的一个侧面。明万历重臣杨巍的亦山园,吴式芬家族、张映汉家族的祖坟就在该村。明清至今,全县庆典、文艺、比赛、集会、运动会常在此举办。

这个守望着古城的传统市井,正日渐消融于新的工商社区,洋气的香榭里大街也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北关街。北关面貌已不复从前,但这里所流传的历史文化依旧纷繁灿烂,讲述着鲜活的民众生活。

 北关村原名槐荫村,“先有槐荫村,后有无棣城

C:\fakepath\2552.jpg       这就是北关街真武庙原址,冯安邦曾在此学艺。1936年庙毁,在这里建立了一所小学,冯安邦妻侄于长銮曾在此就读。

北关村原名“槐荫村”,无棣有句民谣:“先有槐荫村,后有无棣城。”意即这个“槐荫村”要比无棣古城早很多。“槐荫”名字的由来,大概源于此地种有很多古槐,直至解放前,北关街上仍有很多百年古槐。

史载,无棣县自586年(隋开皇六年)建县,在1400多年里,共建县城三座。其一,隋唐无棣县城建于隋初,在今庆云县常家乡于家店村北,是第一座无棣县城;其二,1064年(北宋治平元年),无棣县迁治保顺军城(今信阳乡城角村西,阎家花园村南),是为无棣县第二座县城;其三,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棣州无棣县(今无棣县)另建新县城,即今无棣县旧城区。可见,槐荫村最晚建于元代。

与鲁北其他县城不同,无棣县城“周有六关”,除东南西北四座城关之外,还有东南关和西南关。解放前,这六关和城里村合称为“城里乡”。

据北关村村碑记述,该村可追溯的第一代村民是明初的李姓。一位四川的李姓知府在明初永乐二年移民至此。“李知府”为在当地落户,娶了本地杨姓一族的女儿。他们生了六个儿子,根据两家协议,其中三子取姓李,另三子取姓杨。他们的后人共同买了一块坟地,以埋葬两姓祖先,那块地就被称为"杨李坟"。因而,李、杨两姓在当地情同一族。

相传,这杨姓是本地大姓,出了明代万历年间重臣杨巍。杨巍生于城里村,与一代名相张居正是同科进士,万历皇帝称其为“柱国公”。杨巍74岁致仕后,18年的“退休”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北关东临的桃花岭度过的。因此,他自号“桃花岭叟”。因他曾任职吏部尚书,桃花岭、北关人称之为“杨天官”。相传,真武庙(亦称北极庙)就是杨巍所建。而北关西南的亦山园正是杨巍的私人花园。其上有一块石碑,是隆庆五年都御使梁梦龙所撰写。

此外,北关村还出了一位知州——清代绥德州知州杜履端,此人是17位无棣乡贤之一。在当时,成为“乡贤”极难,如曾任相国的李愚、湖广总督张映汉、金石学家吴式芬等人都没入选。可以推想,杜履端品行、能力一定有过人之处。

1945年无棣全境解放。当时北关66户共266人,耕地近千亩。房屋四百余间,粮食亩产一百斤左右,人均收入二百元上下。1947年土改,当时北关党员农会会长杜德元、村长杜竹三、副村长刘玉明带领全村民众对地主斗争复查,分田到户,打倒了恶霸地主孟呈祥、伪警备队长王岐山。

改革开放后,各种行业渐渐兴起,如屠宰、装饰、酒厂、锅饼作坊、糖块加工厂等。2004年,本村土地全部被征收,北关村民彻底走向工商业。

“北关出将军”。从北关村走出了抗日名将冯安邦、民国山东督军张树元以及海军少将李建军

C:\fakepath\于长銮.jpg

于长銮讲述女少年冯安邦拜师道长的传奇故事

他16岁参加义和团,1914年加入冯玉祥十六混成旅;1929年后,任23师师长兼宁夏省政府主席;1937年,率部参加“忻口会战”;1938年,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1938年,壮烈殉国。遗体被部下运回故里,家中竟无钱安葬,靠同僚们凑钱才料理了后事。蒋介石闻讯后,大为感动,特令发给治丧费1万元,按上将阵亡抚恤。他就是一代名将冯安邦。

“你也许知道,冯安邦是无棣信阳人,参加过台儿庄战役。但你可能不知道,冯安邦与张树元是师兄弟,他们都拜北关村北极庙里的一个道士张立青(音)为师。”冯安邦妻侄、无棣史学者于长銮说。

冯安邦父亲是清代五品把总,在当地颇有威望,可惜家道中落,贫困不堪,温饱都成问题,少年冯安邦从小康坠入困顿。不得已,十几岁的冯安邦就来到无棣县城车站扛麻袋(俗称扛大包),受尽心酸。

有一天,他在北关街上看到一个稀奇景象——一个道士在“拉大耙”。这“拉大耙”是古代宗教徒的一种化缘方式,他们将铁耙子系在头发上,一步步拖着,在闹市里行进,借以感动市民,讨来善款。

冯安邦看到,这拉大耙的道士衣衫褴褛,头皮已经在滴血。他大为感动,伸手就把铁耙子捡起来,对道士说:“我跟你一起拉。”道士将冯安邦拉回真武庙,问清身世后,逐渐将深藏的文武功底都授予了冯安邦。

几年后,义和团兴起,冯安邦挺身而出。日后从戎,先后经历过讨伐“张勋复辟”、“首都革命”、“直奉战争”、“五原誓师”、“中原大战”等历史事件,最终在抗战中喋血沙场。

在张立青走后,有尼姑接管了真武庙。据村老回忆:上世纪三十年代,真武庙火殿后有后宫,当时庙中有悔悟师太主持,还有小山、明山两个女尼,香火极盛。而就在1936年,真武庙因大火而毁。之后,北关小学在其原址上建立。而今,小学堂的两间土坯房尚存,那斑驳的内墙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冯安邦的师弟,南关人张树元也是幼年丧父,家势败落。离开张立青后,张树元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回国进入北洋军阀集团。他在任山东督军期间,戮力剿匪,山东境内回复平静。但因隶属于北洋军阀,张树元也曾镇压山东境内的五四运动,留下一生抹不去的污点。

而在当代,北关村更是走出了海军少将李建军。东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李建军少将调到有“海军将领摇篮”之称的大连舰艇学院担任政委。李建军生于1956年,1976年参军。历任海军战士、班长、副枪水长、舰艇部门长、机关干事、舰艇政治教导员、基地副处长、大队政委、支队政治部主任、支队副政委。2005年,任海军驱逐舰第6支队政委。2010年,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2010年11月-2011年5月,兼任中国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第7批护航舰艇编队政委。2012年,李建军少将调任大连舰艇学院政治委员。

除了上述三位将军,北关还有不少武林高手和战士。如使双枪的杨宝田、15岁参军的安德祥、17岁参军的冯景惠。1945年参加区武工队的杨宝田,手持双枪与国民党匪特斗争,枪法极准。后随解放军南下,在温州市航运局任书记,是国家十三级干部。安德祥在邹平负伤两次。退伍回村后,任村干部,他任劳任怨、勤俭节约的老八路作风至今为村民称道。

 作为进出古城最重要通道,北关街既是商道、驿道、盐道、粮道,还是一条文化

C:\fakepath\2551.jpg

清代绥德知州杜履端的后人杜宝东站在修复的古城北大门外讲述北关街的故事

解放前,北关村一直被称为“北关街”。它是条南北走向的大街,约有一华里长,南起护城河,北至荷花湾。《无棣县志》丛志卷衢市篇记载:有北关街自北门外至真武庙。东北临先农祠,西南近亦山园,街心立社稷坛,与南关神祗坛相对应,蔚成一地景观。

这北关街既是商道、驿道、盐道、粮道,还是一条文化街。社稷坛、北极庙、先农祠、荷花湾等标志性建筑都坐落在此。

“古城北门是最重要的城关。因为无棣县城处于县境最南,各乡镇都是在城北,交粮办事的百姓习惯于从北门进出县城。西关有一座大型盐仓,埕口等盐场的盐袋子也由北关进城转到西关。由北关街分支出去,共有八条干道,远至京津,西到乐陵、德州,北至埕口等各海滩盐场。”北关村文化老人杜宝东说。

杜宝东是杜履端的后人,也是解放后北关村第一任村长杜竹三的儿子,曾在济南读书多年,颇有见识。目前,他正在整理北关村志。

他回忆,解放前的北关街,大小车店、商铺、小吃摊比比皆是。无棣特产大锅饼就产自北关,“常玉先的果子油条”名满棣城,沿街小商贩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这街上,单是车马店就有多家,如杨家店、赵家店、杜家店、孟家店、袁家店、石家店、崔家店等等。

一个不长的街道上,怎么有这么多马车店?除了因为北关位置显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无棣古城格局过小。无棣古城东西宽240米,南北长480米,占地只有11.5万平方米。城池这么小,自然难以满足客商的食宿需要。因而,北关街承担了县城部分服务功能。如无棣历朝的丰收庆典就在村南的社稷坛举行,而北极庙庙会常连续多天唱大戏,吸引整个县城的居民来看。

因北关街而兴,老北关村呈南北长条状。“门路多,买卖多,家门口挣钱容易,热闹事情多”,这成为北关人的骄傲。

“百年的大道走成河”,用这话来形容北关街一点不错。2004年之前,北关街较之于周围民居低了一米半,村民说“这哪是北关街,就是北关沟嘛”。村碑记载:街道低洼,不堪沟渠。雨日人涉泥河,雪天车碾坚冰,农忙时尤甚。道塞路阻,举步维艰。偶有外地客商,抑或望而却前。交通患为痼疾,世代枉自兴叹。

2004年,县院前路西延工程启动,北关居民26户面临拆迁。村委积极协调,争取到上级政财政支持,600年的北关街得以休整。共移地填土5000余方,抬高路面1.9米,展宽路基8米,铺筑水泥路560余米。面貌彻底改观。但这条南北路再也不复当年的热闹景象,反而是村南的院前路日益热闹。该路东西向,也称“香榭里大街”,它由著名建筑大师钱蘅先生领衔设计,因洋气的建筑风格,被称为“欧洲街”。传统市井里的北关村民,正日益熟悉着这份“洋气”的繁华。

社稷坛又称“北坛”。无棣城有一句俗语:人到北坛笑,必增十年少;人去北坛走,健康又长寿

古城的格局,深刻影响了北关历史,使之成为典型的城关文化村。

在北关十字街南路西,有一个社稷坛,又称“北坛”。“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社稷代表着农耕,又代表着国家。”无棣史学者于长銮回忆,社稷坛周边有古城边最大的广场,称为“北坛广场”。古代官府在此举办五谷丰登大型庆典,近代政府则在此举行武术、体育、文艺比赛,甚至是地主恶霸公审大会。因而,北坛广场见证着一段特殊的无棣历史。

每年元宵节,各乡镇民间娱乐团体赶来县城,他们先去县政府报喜,而后云集北坛。项目有龙舞狮子舞、跑旱船、踩高跷、竹马、落子、花鼓、竹板等,晚上则唱大戏。在此影响下,北关村民也喜爱文艺,在本村戏班班主张连芳的带领下,常有精彩节目参与其中。

解放初,这里是军人和公安人员的练兵习武场所,当时设有荡桥、障碍、绳索、软梯、单双杠,还有手榴弹掷远场地等各种练兵项目。后来,无棣定北坛为体育运动场,全县运动会在此召开。

于是,无棣城有了一句俗语:“人到北坛笑,必增十年少。人去北坛走,健康又长寿。”北关人深以此为荣。

1934年,国民党无棣县政府曾于北坛体育场举办武术擂台赛,著名拳师姜绶卿荣获散打和三项总分两个第一名。

“在器械比赛冠军争夺中,姜绶卿使的是白蜡杆子,对手是一位长枪高手,个子比姜绶卿高一头,长杆子也比姜绶卿的粗长。但姜绶卿毫无惧色,他以虚探实,先进招,拨那大汉的杆子,但大汉采取骑马蹲裆式,纹丝不动,根本不见效果。于是,姜绶卿决定扬长避短,以巧取胜。他使一招“蜻蜓点水”,轻点对方的脚面,待对方脚一动,立即飞身踢开大汉的杆子,随后借力一滑,一杆子直接戳在大汉的白短衣上,大汉的身上立即呈现出一个粉红色的击中点,姜绶卿获胜。”滨州史学者侯玉杰曾这样描述道。

抗战爆发后,姜绶卿一度在国民党十军团武术大队任大队长。1946年,他倡导成立秦皇岛历史上第一个武术团体“秦皇岛国术馆”,并被聘为馆长兼教师。1953年10月,他的徒弟杨连贵代表全国铁路系统参加第一届全国民族体育会,夺得金牌。

除了广场文化,北关还有很多传奇故事。因为真武庙、关帝庙、荷花湾、吴家坟、张家坟等历史风物密布,这里衍生出许多传说。如张羽、李飞二顽童做成的泥人泥马,因为鼻血滴其上,变成真人真马在北关飞驰。再如吴式芬祖坟上有很多石人,其中一个变成真人欺诈农夫,农夫一气之下削掉了他的耳朵。还有看菜园的李四爷得罪了荷花湾的溺死鬼,被他们用厚厚的泥巴堵住了门窗……此时的北关村,又成了一个“故事村”。

策划:韩俊亮  执行:刘清春  通讯员 高士东 闫青山  杨璐菲

                                                                                                  责任编辑 胡旭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