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污染治理→资源恢复→产业发展:“滨州金蚝”将担大任

2018-04-16 14:46:25 作者:记者 张康 通讯员 孙同秋 李莉 阮琛琛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牡蛎又被称为“蚝”、“海蛎子”、“蛤蜊”、“蚵仔”,属于瓣鳃纲,牡蛎科,其壳在中医药方中被称为“牡蛎”。蚝肉蛋白质含量超过40%,由于其营养成分丰富,味道鲜美,素有“海底牛奶”之称。更是因为具有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的功效,被广泛用于而被中医药方中。在中国沿海各地更是举办各种蚝类的品鉴会,以吸引游客和外商,形成“游、品、购、产、销”融合发展的战略品牌。

资料片

在我市,有漳卫新河、马颊河、套儿河等多条淡水河流入渤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棣沿海在河口海淡水交汇处,常发现有大批的牡蛎相互固着堆积在一起,沿海渔民称之为“蛤蜊山”。在以后的岁月里,随着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生产发展,这里的“蛤蜊山”却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2017年4月,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及其团队在滨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在滨州套尔河口等地发现一定数量的近江牡蛎。张国范研究员见到近江牡蛎尤为高兴,经过现场调查,认为这是近些年来我国长江口以北海域唯一集中分布的近江牡蛎群体。近江牡蛎是我国河流入海口水域特有的大型贝类,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固碳作用和经济营养价值。成片的牡蛎礁不仅能滤除大量水体中的有机悬浮颗粒,而且为鱼虾等动物提供了遮蔽、产卵、抚幼的场所,是与热带珊瑚礁媲美的海洋生态系统。科学家认为在滨州发现近江牡蛎实在是难能可贵,应保护好这一重要资源,加快繁育群体,恢复或重建这里的牡蛎礁,开展河口绿色生物治理,并形成滨州区域性品牌。广西有“钦州大蚝”,滨州近江牡蛎壳色有金黄色,可起名“滨州金蚝”。这是张国范研究员首次提到“滨州金蚝”这个名称。

近江牡蛎资源在滨州的重大发现,使渤海牡蛎礁恢复重建成为可能。2017年海洋所团队在福建和山东两地进行近江牡蛎苗种扩繁,直至人工繁育和中培取得成功。2017年8月,在中共滨州市委、滨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党委主要领导的支持下,张国范研究员以国家贝类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国家贝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名义,给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写了一封“关于对滨州近江牡蛎礁生态系统进行恢复重建的建议”的信。信中三次提到“滨州金蚝”:滨州牡蛎资源较为丰富,有形成“滨州金蚝”区域品牌的潜势;目前,近江牡蛎资源恢复与重建研究以及“滨州金蚝”品牌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国家农业部在“十三五”贝类产业体系建设中增设了“滨州综合试验站”,为滨州近江牡蛎的保护和繁育提供了技术支撑;“滨州金蚝”将担起“污染治理-资源恢复-产业发展”三位一体的重任,通过绿色治理新模式与高端品牌研发有机结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书信建议得到刘家义书记高度重视,很快得以批示。

从此,“滨州金蚝”名称开始在滨州叫响,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中开始走俏。他凝聚了科学家们的心血与期望,也给滨州贝类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责任编辑:董锋磊

滨州日报

滨州日报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渤海日报,于1985年10月1日创刊,为中共滨州市委机关报 详细

推荐文章 RECOMMEND

扫描关注滨州网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