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22年馒头情,无棣车西村胡同里飘出“老面馒头”麦香味儿

2018-10-12 08:37:54 作者:通讯员 蒋惠庆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赵云强在加工老面馒头。

在无棣县信阳镇车西村,有一个普通民房,尽管不是沿街房,但是每天来这儿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到了午饭、晚饭前,胡同里都要排队。其实这儿就是一个馒头房,与众不同的是,这里主打的是原汁原味儿的“老面馒头”。

馒头房的主人叫赵云强,今年48岁。说起他加工老面馒头的经历,他打开了话匣子。

赵云强夫妻俩在制作加工老面馒头。

赵云强说,他的父亲原来炸过油条,开过经销部,但是,他并没有继承父业。1996年10月,他去邻县庆云县徐园子乡的岳父家走亲戚的时候,岳父说了一句“我们村里蒸馒头的不错,你们在家里闲着没事干,还不如蒸馒头卖呢。”岳父的一句话启发了他。

胡燕准备摆放成型的馒头。

回到家,说干就干。当时,由于资金短缺,他就狠心卖掉了一头牛,买来了一台小型馒头机,又用自己家的三亩小麦磨成面粉,走上了蒸馒头之路。

“当时我跟其他做馒头的一样,都是用的是酵母粉,省事,每天用100多斤面粉,主要是供应本村和镇驻地的饭店。”当时,对于每天30多元的纯收入,赵云强和妻子胡燕还感觉满意。但是,1997年的一天,有一个熟客户告诉他“老面馒头更好吃”,于是,赵云强心里冒出加工传统的老面馒头的念头。这年冬天,他从庆云一个做馒头的朋友处“淘换”到了一块老面,开始了对老面馒头的探索。

赵云强夫妻俩在摆放成型的馒头。

传统的老面馒头要求技术含量很高,赵云强摸索了六七年,才探索出一条成型的路子来。“当初开始做的时候,经常出现失误,把握不好,有时候一锅馒头全是黄的,品相很差,都让我送人了……”说起做老面馒头经历的坎坷,赵云强至今还记忆犹新。 “蒸老面馒头最关键的是引头和碱水的配比,碱多了馒头发黄,有碱腥味,碱少了容易发酸有异味儿。”赵云强说,经过多年的探索,他的配比达到了最佳状态,一斤面粉能做1.35——1.37斤馒头。“这样口感最好,麦香味儿十足。”

胡燕在热炕上摆放成型的馒头。

“别看咱的馒头不起眼,不但进过大城市的超市,还出过国呢!”赵云强说,他们村有个在北京开超市的青年,有一次带了几百斤老面馒头回去卖,深受北京市民青睐。以后,每年的春节前都要快运馒头过去销售。前几年,信阳镇有一家民营企业与日本有贸易往来,去洽谈生意时,企业负责人带了10斤老面馒头过去,让对方啧啧称赞。

夫妻俩将醒好的老面馒头放进笼屉里。

在采访中,胡燕告诉笔者,他们家的馒头机一年坏一次,比别人的明显要多。“这就是因为俺家和的面比他们的要硬,这种馒头口头特好。”胡燕说,为满足群众的多重需求,她家的馒头除了方的,还扩展到了长长饽饽、花卷、糯米面的等多个花色品种。

夫妻俩将醒好的老面馒头放进笼屉里。

在赵云强家里,笔者了解到,目前,他家一天能做三四百斤面的馒头,就这样,还经常有顾客来晚了,只好空手而归。不光本村,就连周边十里八村的都会按时赶过来买他的馒头,馒头刚刚成熟的时候,胡同里基本上属于排队状态。“他家的馒头味道特别好,我都吃了十多年了,吃了他家的馒头,别人的就不想吃了。”邻村城后王的一名群众告诉笔者。一下午,只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近200斤馒头就全部售罄。

前来购买馒头的络绎不绝。

这里面难道有什么诀窍?赵云强一语道破天机:“我家的馒头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即便国家规定内的也不添加,就是纯老面发酵。再说,我选用的面粉生产企业都是经过多次考察,品质有保证。尽管比别的面粉贵点也用这种。”赵云强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老百姓,他最痛恨为了个人获得点利益不择手段的人,他将会把做无任何添加剂的纯老面馒头坚持到底。

刚出锅的馒头需要晾一下,透透气。

在老赵的院子里,笔者发现有两台崭新的机器设备。“这都是刚刚进的,准备在新房子里扩大规模,让更多的群众吃上正宗地道的纯老面馒头。”

赵云强展示刚出锅的老面馒头。

责任编辑:董锋磊

滨州日报

滨州日报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渤海日报,于1985年10月1日创刊,为中共滨州市委机关报 详细

推荐文章 RECOMMEND

扫描关注滨州网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