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新春走基层 | 最后的黄河滩区人家

发布时间:2019-02-08 18:19:17    作者:记者 田中岳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2017年8月1日,《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规划》制定了滩区外迁、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改造提升、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五种安置方式,滩区的脱贫迁建有了规划。

按照规划,到2020年,山东省计划全面完成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各项任务,基本解决60.62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

在我市,黄河滩区涉及4个县(区),面积106.59 平方公里,36个村庄,18146人。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全市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的总体任务是,通过外迁安置、旧村台改造、临时撤离道路提升,到2020年,全面解决18146名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乐业问题。


在黄河滩区,一座座高高的村台在茂密的树林中若隐若现。村台上屋子烟筒里冒出的渺渺炊烟,诉说着滩区人家祖祖辈辈的故事。沿着斜坡走上村台远眺,黄河就在不远处静静流淌。“黄河滩里的地肥,种啥长啥,浇地也方便,人家都说马关不缺粮食,只要不遇水患,年年丰收。”滨城区马关村78岁的赵秀珍老人说。

赵秀珍老人娘家也是黄河滩区的宋皇家,1960年嫁到马关村,在这里已经生活了近60年。“祖辈都在滩区里生活,地虽然不多,但是每年收成都好,再养上点鸡鸭鹅什么的,也不缺吃喝。”赵秀珍说。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几亩肥沃的土地,对于农家来说,就是一切。

原先赵玉珍结婚的时候,就住在后面的土坯房,后来翻盖的砖瓦房,再后来孩子多了,就在原先台子的前面又筑的台子,盖的这砖瓦房。为了防备水患,滩区人家盖房子,需先筑4米高的土台,筑土台的费用就等于盖房子的费用,费用颇高。祖祖辈辈住在滩区,赵玉珍也习惯了,从根上说,也是贪恋这几亩生养一家人的土地。

赵玉珍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外面买了房子,儿女孝顺,把她接出去住,可赵玉珍还是割舍不下这生活了一甲子的老宅子。2018年。卧床13年的老伴走了,赵玉珍就又搬回了老宅。“在老宅里住的踏实,这才是我的家。”赵玉珍说。

腊月三十一大早,赵玉珍的大儿子于恩水早早的来到老宅,生火做饭。“从腊月二十八开始,娘身体就不好,去医院看看了说是缺乏微量元素,一大早就让孙子陪着打针去了,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先过来,收拾收拾家里,等下给爹去上坟。”于恩水说。

村东头,64岁的李振南和老伴刘月真已经吃完了饺子,老伴在屋里洗洗刷刷,李振南点上一根烟,享受着片刻的宁静。高台下面的地里,散养的笨鸡悠闲的刨食,院子的鹅舍里,几只大白鹅踱着方步,卫兵似得巡视着。

“我们李姓应该是明初从河北枣强迁过来的,世代居住在这里,这里土地肥沃,每年种的粮食都吃不完。“说起滩区的生活,李振南颇有些得意。

这几年土地流传出去了,李振南就在附近的农庄了找了份差事,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家里养了100多只笨鸡,生活也挺安乐。

“当时建这房子的时候,花了一年时间筑的台子,那时是拉一层土,然后压实,再铺一层土,光筑这4米高的台子就用了一年。房子刚建好,就碰到96年那场大水,水就差半米就淹上来了。当时幸亏政府每天有冲锋舟来给我们送吃喝,才度过了那段时间。“李振南说。

上午九点多,孙子接着打完针的赵玉珍回到了家,炉子上炖的排骨香气四溢,儿女们在一旁忙着和面、调馅,准备包饺子,屋子里一片暖意洋洋。

“先去给你爹上坟吧。”赵玉珍嘱咐着孩子们。老伴过世第一年,按照风俗得腊月三十上午上坟。“爹卧床十三年了,娘的身体也不好,要不是娘悉心照顾,恐怕也活不了这么长时间。”于恩水说。

孩子们去上坟,孙女们陪着赵玉珍在家里准备着包饺子。“这是最后一次在老宅子里过年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自己在这里住着孩子们还得来回的照顾我。村里人也搬得差不多了,过了年咱也搬走了。”赵玉珍有些不舍。

不多时,上坟的孩子们回来了,“带着我再去黄河边上看看吧,带上点黄河土,也留个念想。”赵玉珍说。

出门不远,来到黄河岸边,赵玉珍抓了几把黄河沙土放进瓶子里。“政府盖的安置小区明年就建好了,我也搬到楼房里去住了,这恐怕是在老家过的最后一个年了。”站在黄河岸边,赵玉珍凝望着这滋养了祖祖辈辈的母亲河喃喃自语。

远处,鞭炮声逐渐密集起来,礼花打在天空,幻化出各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在赵玉珍眼里,这就是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故土的依恋,高挂在天空,久久不曾消散。

责任编辑:董锋磊

滨州日报

滨州日报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渤海日报,于1985年10月1日创刊,为中共滨州市委机关报 详细

推荐文章 RECOMMEND

扫描关注滨州网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