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古村西纸坊 古法烧制滨州黄河泥沙“成器”

2019-03-20 10:51:31 作者:记者 田军 邱芹 通讯员 赵清华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初春三月黄河古村西纸坊,鹅黄枝条飘摇,隐隐鸡鸣犬吠。

古村葫芦窑后,四方敞院显露小苍紫砂工作室。叩开鲁北厚重木门,古朴气质铺面而来。映入眼帘的古式架落上、台面上一应紫砂器皿。连茶几上的茶具杯托竟也是甲骨文片状。最引人注目还是刻意放置的四个青铜器效果的巨型卵状紫砂瓶。

因记者进入暂停了雕刻工作的王超,向记者介绍起这组紫砂瓶:他们的名字为“中华基因”,四个瓶上分别雕刻了甲骨文、大篆、小篆,记录了中国古文字的演变史。

其中甲骨文瓶上雕刻了目前中国可识别的所有甲骨文字。仅甲骨文雕刻,王超用时两个月。王超之外,这组作品更是凝聚了紫砂大师邱玉林、小苍紫砂工作室王宝军与山东省甲骨文学会理事薛立厚的智慧与精力。

紫砂与甲骨文的完美结合,再加之仿青铜器效果,让中华基因瓶在业内名声斐然。2018年9月,中华基因瓶摘得第四十四界山东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选中金奖。今年是中国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中华基因瓶已被邀请参加中国古文字博物馆的古文化系列全国巡展。

1983年出生在滨州的王超,自幼喜欢陶瓷制作。2008年在宜兴从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玉林门下弟子学习紫砂器制作技艺。2015年回滨州与合伙人王宝军创办山东滨州小苍紫砂工作室,从事紫砂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制作。2018年被评为滨州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

在紫砂制作上达到一定造诣的王超,尤其是2018年携工作室入驻黄河边上的西纸坊以来,对唾手可取的黄河泥沙如痴如醉般进行研制开发。

从小苍紫砂工作室徒步南行,一刻钟的时间便抵达滔滔东流的黄河边。王超用铁掀锄起一抔泥沙向记者介绍:“黄河泥沙做烧制器皿第一步是选泥,必须把沙土层去掉,我选取的是粘土层。”

作为土生土长的滨州人,王超对黄河的感情超过了一般人,他更有滨州工艺美术大师的责任感:“黄河泥沙至今未形成使用器皿,我做紫砂壶十几年了,非常渴望让身边丰富的黄河泥沙资源,通过一种崭新的形式体现它的独有特色!”

历经多番实验,王超已经成功用黄河泥沙烧制成一款砚台。此前,他专门赴山西学习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制作古法。选取黄河泥沙后,又经历筛泥、炼泥、成形、雕刻、第一次烧制、第二次煤烧、蒸腊等全套制砚古法后终于烧得一方得意砚台:“相比其他石质砚台,黄河泥沙烧制的砚台更硬,对磨有更好地研磨效果!”拿在记者手里的砚台,雕画着孔夫子像,做工精致、呈水黑色,仿佛能闻见研墨的香味儿。

在王超的工作台上,形状各异、粗细不一、材料不一的上百件刻制工具整齐码放。一盏白炽灯下一只壶胚已见精致形状。他告诉记者这也是由黄河泥沙制作,他要用宜兴紫砂制作的细致手法,研制黄河泥沙的茶室、文房系列。经过多次试验,他已经掌握了黄河泥沙烧制不渗水工艺。

而黄河泥沙的透气性、富含矿物质的特性,使得黄河泥沙经过层层工序成为实用器皿的潜力非常巨大。目前王超正在日复一日地进行黄河泥沙烧制试验,每日精雕细琢泥胚,调控记录着炉窑的温度。一款精致、实用的具有浓郁滨州特色的黄河泥沙文旅产品为时不远矣!

责任编辑:杨孟子

滨州日报

滨州日报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渤海日报,于1985年10月1日创刊,为中共滨州市委机关报 详细

推荐文章 RECOMMEND

扫描关注滨州网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