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2019中国鲁绣传承创新大会在阳信举办

2019-12-20 20:56:12 作者:记者 管林忠 通讯员 张勇 王洪磊 报道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刺绣之乡,鲁绣之源。12月20日,2019中国鲁绣传承创新大会在阳信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专家、嘉宾、客商齐聚阳信,共赏鲁绣之美,共商合作之道。

中国鲁绣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产地山东,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博纳“苏、粤、蜀、湘”之长,种类繁多,俗称“衣线”,故又称“衣线绣”。如今,这种古老的传统刺绣在阳信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创新与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全县拥有社会加工点近百个,带动附近县区闲散劳动力3000余人就业。2019年8月,阳信荣秀绣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史荣秀应邀代表山东鲁绣参加在内蒙古举办的“中国手工刺绣大会”,当选为中国手工编制协会理事会成员单位。2019年9月,公司应邀参加2019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路投资大会,刺绣产品受到国外客商的青睐和赞誉。10月15日,阳信县申请“中国鲁绣传承创新示范基地”在北京顺利通过专家论证。10月28日,阳信被授予中国鲁绣之乡。

大会期间,众嘉宾参观了鲁绣研发基地和中国刺绣主题展;举办了“中国鲁绣传承创新示范基地”“中国鲁绣产学融合研发基地”授牌;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北京红都服饰制作设计有限公司等五家单位与鲁绣研发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

鲁绣与阳信

历史渊源

阳信自古丝织业发达,以鲁绣为代表的刺绣文化在阳信有着广泛民间基础和深厚文化底蕴。据史书记载:鲁绣在春秋时期的齐鲁就已经开始兴起,史称“齐纨”或是“鲁缟”,至秦而盛,至汉普及。汉初的“信绸”即阳信绵绸,是因阳信而得名。乾隆二十四年及民国十五年《阳信县志》中对“信绸”都有记载。当时,鲁绣作为阳信特产,除在本地销售外,大批由河西走廊西运出境,阳信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 

鲁绣属于阳信民间一种普遍工艺。当时,绣花作为女人必学的“功夫”,被称为“女红”(同“工”)。每家每户都有一种叫做“撑子”的绣花架子,通过这种特殊的工具,在母女之间代代相传,鲁绣工艺也随之发扬光大,经久不衰。女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撑子”上飞针走线,用不同的技法在衣裙、手帕、被褥、肚兜、嫁衣等各种布料上绣出美丽的图案,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生动感人。绣女们一针一线将自己情感巧妙地体现在绣品中,是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古代妇女心灵手巧的主要表现形式。时代的变化与进步,使传统鲁绣的布料和技法都有所变化和发展,但不变的是女人们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寄托着睹物思人的情怀。

另据清光绪末年陈汝玉所著《阳信乡土志》一书记载:从阳信县(渤海郡旧址)向南二十里,东西十余里这一广阔土地上,大量种植桑条。每年谷雨后开始生长出嫩黄的桑叶是养蚕的主料,阳信农村至今还有养蚕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阳信一带慢慢将养蚕的妇女俗称为“蚕姑”。后来,蚕姑演变为教人养蚕的女神。阳信百姓为纪念她的功绩,祈求神灵保佑蚕茧无灾丰收,特为她塑像立庙,并建设“蚕姑庙”(又名“蒲姑庙”)。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纷纷到蚕姑庙烧香祈祷,名曰“祈蚕”。

创新与发展

过往浮沉,初心犹在。两千年前的鲁绣美丽动人,两千年后的鲁绣风韵依旧。

清末民初,阳信县民间受中国传统色彩的影响较少,除了象征皇权的黄色外,在民间服饰刺绣品中,其底色大都是鲁绣中的黑色、红色、桃红、湖蓝、深蓝、藏青、深茄紫等颜色,加上缤纷五彩色的丝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寓意深刻。一时间,鲁绣从古代帝王公卿的章服上走入寻常百姓家,倍受群众的喜爱。在民国《阳信县志》中这样记载,阳信当地百姓家中的门帘、轿衣、绣衣、枕顶、镜套、扇套、荷包、香囊等,以及乔迁之喜和开业、祝寿对联,都是有绣女们按照特定图案、吉语,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上世纪七八年代,随着山东省阳信县水落坡收购古家具的兴起,古时的鲁绣作为一个新的门类成为人们收藏佳品。对此,阳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因势利导,决定继承发展壮大鲁绣文化产业。

阳信荣秀绣品有限公司作为该县鲁北地区最大的专业工艺刺绣品生产企业,也是山东鲁绣刺绣行业领军企业最大生产鲁绣的厂家。该公司位于山东阳信经济开发区,具有自主经营进出口权,设有生产技术部、贸易部、产品开发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等,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厂房面积1.5万平米,大型生产车间5个,大型全自动数字绣机62台,设计师和生产技术人员10人、管理人员13人、一线员工70人。

据了解,董事长史荣秀是中国鲁绣的第四代传承人,生于齐鲁大地史氏家族,在浓郁的家族传统文化氛围中熏陶和沉淀,她靠自己持有的天赋与悟性从上辈人手中接过绣花针。多年的鲁绣实践,她深解融合于物理、画理、绣理之理的谙练,在绣制与摹制每件作品的过程中,落针无不各有所思、巧手妙意、出新意于法、洞然于中。“作为一个鲁绣手艺人,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手中的神针是自己理想信念所使,绣品上的一物一事、一针一法,无不传递着画理绣理的真髓”,史荣秀如是说。在她展厅内,不同时期的鲁绣作品,洋溢着她爱的力量和对生命的热情,体现的是山东人朴实无华、善良忠厚的性格。

目前,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公司采用电脑绣、丝带绣、珠绣、混合绣、人工刺绣等工艺,生产、出口工艺绣品、家纺绣品、高档蕾丝花边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婚纱、服装、窗帘、家用饰品、床上用品等方面。年产工艺绣品30万套、高档蕾丝花边500万米,拥有多年积累的成熟海外销售渠道,产品主要出口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鲁绣工艺不断创新,机绣也逐渐由单头缝纫机发展到万能机(电动缝纫机)、电脑绣花机,效率成倍增加。电脑的普及应用,绣女们原来一撑一人一绣,演变为现代化规模生产,每个女工可以轻松自如地操作2-3台机器。特别是客商根据自己地域和审美观点,想要什么样子就能设计生产出自己满意的产品。再经过广大农村妇女,进行简单修剪,一件件新技艺的鲁绣产品便可呈现在世人面前。

近年来,为使鲁绣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山东省委、省政府和滨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壮大鲁绣产业创新与发展。通过校企、院企等形式合作,一批高质量、高水平,带有时代气息的鲁绣产品不断被研发出来。目前,产品涵盖床上用品、抽纱、服饰等三大门类1000多种,产品外销英、法、德、中东、一带一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远景规划

鲁绣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不仅是一种历史载体,而且对研究鲁北地域文化提供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的科学依据。下一步,阳信县将以这次“2019中国首届鲁绣传承创新大会”为契机,抢抓机遇,齐心协力,努力推动鲁绣大发展。

一是搞好科学规划。对鲁绣发展的现状进行详细调查摸底,制定发展对策,让鲁绣在阳信发扬光大。

二是筹建“中国鲁绣博物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动漫、沙盘、产品等形式,集中展示中国丝织文化历史、鲁绣工艺,全方位体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其功能主要包括:中国丝织文化展区,主要展示中国丝织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规模;鲁绣文化展区,展示齐鲁丝织业发展历史,鲁绣的起源、传承延续和传统工艺;阳信地域丝织业文化区,通过挖掘阳信地域文化、地方志书、家谱等地方文献中对丝织业的记载,集中展示信绸融入丝绸之路的历史;纺织工具区,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纺织工具进行集中展示,现场体验鲁绣工艺、情景复原等形式,体现鲁绣文化的魅力;成就展示区,对接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国家“一带一路”取得的成就展示。

三是成立鲁绣研发中心。招聘有鲁绣传统经验的艺人和热爱传统鲁绣文化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成立研发机构,集中对鲁绣系列产品进行研发。同时,与科研院所、高校、展会、文创或电商销售平台对接,多措并举,实现鲁绣产品提档升级。

责任编辑:宋静涵

滨州日报

滨州日报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渤海日报,于1985年10月1日创刊,为中共滨州市委机关报 详细

推荐文章 RECOMMEND

扫描关注滨州网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