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滨州日报评论员文章:市之强,强在科创驱动

2020-06-05 07:49:07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市之强,强在科创驱动 

滨州日报评论员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当前,滨州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全面起势到加快成势的过程中,高质量发展、转型发展,都离不开科技支撑和科创力量。

2019年以来,全市上下深思“创新之问”,布局“创新之策”,全力推进“一城两院八校”建设,集聚国内外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多主体、多要素加速融合,打造“产学研金服用”科创体系,点燃创新发展新引擎,赋能产业转型、夯实发展根基。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及正在筹建的首建智谷·黄海科技产业园为代表的科创平台,随着教育改革、企业变革和金融创新应运而生,正推动滨州科技创新群体加快形成。

知不足而奋进,弥差距惟自强。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伴随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深入实施,当前我市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产业链条短、低端产品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和短板凸显,成为制约我市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市之强,强在科创驱动。面对科技创新不足这一我市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坎”,面对科创平台少、高新技术企业少,科研人员特别是高端科创人才少,科创支撑作用还较弱的现实,必须以超常规举措激发改革活力,实施科教融合,再造服务流程。突出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引领未来,以价值链提升为核心,重塑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创新链、人才链,打造极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当前,“一城两院八校”建设加速推进,初步构筑起滨州基于当今、开辟未来的重要支撑和创新生态。要抢抓“渤海科创中心(城)”纳入全省重大发展战略布局机遇,进一步增强科创城集聚放大效应,打造集“科技研发、创新孵化、产业育成、服务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科创新高地,促进一批科创园区、创新创业共同体、企业创新中心强势崛起。推行“研发中心(研究院)、学院、产业园”科创模式,构建“1+1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培育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实现县(市、区)全覆盖。要按照新建、升级高等职业院校思路,整合优势资源,推进“八校”建设,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用好改革、创新这一法宝,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科创体系,有效配置资源要素,推动科学家、实业家、金融家、教育家握指成拳、深度合作,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创新创业发展活力。做优“八大中心”平台载体,视研发为产业、技术为商品,为广大企业提供学术交流、数据咨询、创意设计、展示交易、设备共享、检验检测、人力资源、商务服务等公共服务。强化主导产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嫁接联合,引进技术转移转化平台3家以上,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200项以上。加强自主创新,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创新决胜未来,人才关乎成败。要强化人才支撑,聚焦“十强”产业发展,实施“人才集聚”工程,设立“滨州人才节”,推进“青鸟计划”,升级“赢在滨州”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打造人才招引“滨州品牌”,并深化“渤海英才·杰出贡献专家”和“渤海英才·N十佳”培育工程。要深化人才服务系统集成,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围绕子女教育、家属就业、医疗保障、科研创业,提供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支持,打造更有温度的人才服务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疫情冲击之下,新科技、新产业加速孕育,科创作为一种“硬核”能力,价值愈发凸显。谋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育新机、开新局,科技创新更是不竭动力源。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创新求变、化危为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作用,为滨州“强起来”百姓“富起来”注入强劲动力,赢得长远发展新优势。

责任编辑:董锋磊

滨州日报

滨州日报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渤海日报,于1985年10月1日创刊,为中共滨州市委机关报 详细

推荐文章 RECOMMEND

扫描关注滨州网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