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大平原(一百九十)|一颗盐

2021-07-23 11:12:55 作者:张洪娟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一颗盐

张洪娟

一颗盐,躺在一望无际的盐田上。

阳光透过清澈的海水,照耀在它半透明的身体上,它和身边的盐颗粒们一起躺在盐田里,海水滋润着全身,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身体像葫芦娃一样慢慢变大。那个年过五旬的老盐工时不时拉着大铁耙从它们身边走过,像挠痒痒似的帮它们舒活一下筋骨,一些不安分的小家伙借此翻个身腾换个位置,或者借机滚到漂亮的小女生面前,这些小东西也学会了搭讪。

盐是没有名字的,或者说他们只有“盐”这一个共同的名字,它们来自大海,从汹涌的海水中逐渐析出这小巧晶莹的身体,他们对海水没有丝毫的亲切感,它们不知道该叫海水妈妈、还是姐姐、哥哥,亦或情人。它们躺在盐池里沐浴着海水和阳光,身边挤满了兄弟姐妹,时而被太阳晒得睡意迷迷,时而透过波光看着天上流动的云,飞翔的鸟,然后,迷迷糊糊进入梦乡。

见过那个弓着背的老盐工最后一面后,它们便被一股旋涡吸着翻滚着离开了盐池。等再清醒过来的时候,已经躺在了一座高高的盐码上面,用它们亿万兄弟姐妹堆起来的,像小山一样,那个老盐工曾在歇脚时边抽烟边自言自语时说过,那小山叫“盐码”,这是他儿子的晒盐场。老伴死后,儿子把他送到了县城最好的养老院,睡贯黄土炕的他不喜欢那张小单人床,更不习惯按照人家的指令起床、吃饭、睡觉。他回来后把家按在了这座倾注了他大半辈子心血的盐场,当年壮得像一头牛的他在国家体制放开后,用小推车在这里开辟出了第一个盐池,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在近半个世纪里,他开辟出了这一片晒盐场。

当年,老娘携着篮子给他送炒面、送黄须菜抟子。到后来,过路的妻子用半瓦罐子水救了差点渴昏过去的他。娘看中了这个姑娘,找人上门为他提亲,他们结婚生子,共同经营着这一片盐场,盐场慢慢成形,他们慢慢变老。

他总是偷偷地挽起裤腿拉着那几十斤重的盐耙走在盐池里(儿子不允许他下池子)。现在的他半天转不了两圈,年轻时是半天能拉完七八个池子的,浸满盐渍的尼龙带扣进他那嶙峋的肩里,他习惯了踩着那比水泥地面还硬的池底,让那些盐粒隔着他的脚掌。这些年,他就是踩着这样的感觉走过来的,年轻时,他的大脚掌啪嗒啪嗒地走着,豆大的汗珠滴在盐池里,与盐水融为一体,每当从盐水里看到那个穿花褂子的身影时,他的身体仿佛被一阵风吹过,后来电视剧里的那些镜头都是他经历过的:女人为歇脚的男人送饭、擦汗,有时还会变魔术似的从篮子底下掏出一个鸡蛋,剥给他吃。

他们俩当年歇脚的位置就在对面,每当他坐在那里时,当年的一切在他的眼前清晰可见,她初为人妻的俏丽,将为人母的臃肿,再后来,她的身边增添了一个蹦跳的儿子。日子就像车轮子带着他们往前走,不断带给他们新的东西,也不断带走他们身边的一些东西。

他抬头望着远处,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如牛的身影拉着盐耙子呼哧呼哧地走在盐池子里,那个身形俏丽的携篮送饭的女人,正摘下头上的毛巾为他擦着头上的汗,变魔术似的掏出一个鸡蛋为他剥去壳……

夕阳在盐水里折射出的光线逐渐模糊,如牛的身影和俏丽的身影逐渐消失在盐水和夕阳的朦胧中 。

他重重地吸了一口烟。

作者简介:张洪娟,邹平市梁邹小学语文教师,作者家乡为无棣县城口镇渔村,捕鱼、晒盐是当地传统生产生活形式,作者以“乡愁”的笔触多角度记录家乡上个世纪的生产生活片段,形成了“乡愁”作品系列。

责任编辑:杨孟子

滨州日报

滨州日报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渤海日报,于1985年10月1日创刊,为中共滨州市委机关报 详细

推荐文章 RECOMMEND

扫描关注滨州网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