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春捂不只是多穿衣服 如何“捂”的健康来了解一下

  • 发布时间:2018-04-18 10:25:12  星期三
  • 1489
  • 通讯员 魏萱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冷就加衣服,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那么,如何“春捂”才更健康呢?

“春捂”的三个原则

“捂”对时间  雨水节气过后,虽然气温回升,但是偶尔冷空气会杀个回马枪,提醒着人们“倒春寒”的存在。在这个时候,养生保健最关键的就是保护好脾胃,注意春捂。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一般到阳历5月中旬左右,穿得稍单薄些,才不至于感冒或染病。民间所谓“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说的皆是这个道理。

“捂”对温度  是否春捂,必须根据天气而定。春季气温日夜温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升高,此时便可适当减衣。俗话说,“急脱急着,胜似服药”,可谓春季穿衣的经验之谈。

气温15℃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

“捂”要有度  有的人遵循“春捂”原则,天本来已经暖和了,还捂着,结果稍一活动就出一身汗。身体没捂住的地方,比如额头,全是汗,风一吹就感冒了。这点对孩子尤其重要,很多人生怕孩子冻着,给孩子穿得太多。殊不知,孩子活动量大,穿得太多容易出汗,一吹冷风,更易感冒。所以,“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另外,从中医的角度讲,春季蓄积于体内的阳气会随着春暖而外发,若藏阳气过多,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器官部位出血,以及头晕目眩等症状。

总之,“捂”要灵活掌握,随着时间和自己的感觉及时来调整,别太教条。

捂对地方才健康

春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春天防寒要注意好两头,照顾好头颈和双脚。

捂下  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遗憾的是,现在很多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女性,穿鞋露脚脖,过早的穿短裙短裤,很早就换上了特别凉快的鞋,使关节炎或多种妇科疾病的发病概率大大增加。所以要风度也得要温度,不能做个“病美人”。

捂头  头为诸阳之会,经脉上的阳经都在头上交汇,最易散热,使热量由此丢失,因而对于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和儿童,戴顶适合的帽子会起到如同暖瓶瓶塞一样的保暖作用。

捂背  背为督脉之海,为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很多疾病的发生都是阳气不足造成的。后背如果受寒,很容易出现后背发紧,肌肉僵硬,尤其有颈椎病病史的人,受凉后更容易出现肩颈部僵硬不适;很多阳气不足的人,尤其伴有心脏病病史,很容易出现后背放射痛,这点更加需要注意,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捂腹  背为阳,腹为阴,腹部是阴经积聚的地方,如果腹温太低就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男子的生殖系统疾病出现。

此外,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可有效减少发病几率。

责任编辑:宋静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