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歪打正着”!远在四川的65岁“阳信外甥”寻到失联40年的亲

  • 发布时间:2018-09-17 17:55:22  星期一
  • 6758
  • 记者 任宵 通讯员 王洪磊 丁爱玲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9月11日,时隔40多年后,65岁的工程专家张普选携老伴从四川绵阳,回到魂牵梦绕半世纪的“家乡”阳信,见到了思念半辈子的表哥,眼中止不住的泪水,而他的寻亲经历也可谓一波三折……

张普选出生于1953年,自小在阳信劳店镇姥姥家长大,与表哥“小水”和“小泉”一同度过的童年快乐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阳信外甥”一直把这里当成他的家。十三岁的那年,因工作原因,张普选跟随父母四川定居,由于一家人都在涉密工程战线,工作甚至生活细节都有保密要求,他只能通过书信与“家乡”保持联络,然而这种“慢节奏”的沟通由于后来的工作繁忙被慢慢搁浅,渐渐地两地彻底失去联系。

然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随着年龄增大愈发浓烈。2013年退休后,张普选开始四处打听亲人的联系方式,但“失联”40多年,再找到线索犹如大海捞针,在他脑海里的线索是,村子离县城老汽车站步行一个半小时,两个表哥小名叫“小水”和“小泉”,小时候他们只是这样称呼,他推测表哥的大名应该叫“南希水”和“南希泉”。然而有限的线索并不能帮助他快速与故乡亲人建立联系。

时间来到了2018年5月26日,事情似乎迎来了转机。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普选从网上看到了一个叫做“劳店镇扶贫办”的机构,这个似曾相识的地名勾起了他的回忆,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拨通了上面的电话。这通“千里之外”的来电被扶贫办工作人员魏美蓉接到。小魏详细记录了老人反映的信息:南希水、南希泉两个名字和村子与汽车站的距离,并答应张普选尽力帮他寻找。

然而这些信息远远不足以找到张普选的亲人。魏美蓉百般思索后,想到了通过正在进行的扶贫大走访联系起来,说不定能找到线索。她将寻人信息发给到各村走访的扶贫干部,让他们借此帮忙打听,众人拾柴火焰高,线索一点一点开始明朗。

“南姓在劳店镇只有杨家村有。”在一次走访中,扶贫干部反馈了这样一条关键信息,魏美容快速与杨家村党支部书记高希田取得了联系,让他帮忙寻找村里的“南希水”和“南希泉”,村子虽然确定了,但村里确实没有这两个人,难道是老人记错了?原来,张普选口中的“小水”和“小泉”大名分别叫“南希亭”和“南希明”,这下终于对上号了。五天后,电话接通了,张普选听到了南希亭的声音,两人迅速回到童年的记忆中,“真是表哥啊。”张普选确认。

9月11日,张普选带着老伴重新踏上这块久违的土地,他与表哥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感谢,他们制作了“网络千里寻亲,感谢无私援助”的锦旗,送到了劳店镇扶贫办,送到了小魏的手中。

“这本不属于小魏的本职工作,我只是打了一个‘错’的电话,没想到竟温暖了我们全家人的心。”张普选说,“老家变化真大,我以后每年都要回来。”

责任编辑:宋静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