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足球少年,“踢”进大学不是梦!

  • 2018-02-22 10:47:31
  • 来源:校园足球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教育部近日公布“2018年有资格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等学校名单及运动项目”,共计279所高校、28个项目入选。足球项目招生高校由去年的77所增至今年的152所,增加近一倍。

今年招收足球项目的江苏高校有12所,包括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比去年增加5所。

教育部还提出,到2025年,校园足球高水平试点校力争达200所。为更多踢足球的孩子打通升学上升通道,未来踢好球上好大学,或许不再是梦。

青少年足球人口将井喷

河海大学商学院大四学生张戌所在的校足球队,曾两夺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亚军。“通过踢球,无论是小升初、中考,还是高考,我都获得升学的便利和政策支持。”张戌说,自己身边不少同学都在升学途中放弃踢球,而他能坚持下来,是一种“幸运”。如今,这种“幸运”对于喜欢踢球的孩子而言,有了更多的期盼和保障。

“江苏已有1383所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南京市雨花台区等6个县(市、区)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还确定13个江苏省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135所幼儿园被命名为江苏省足球特色幼儿园。”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江苏已实现大中小学幼儿园各年龄段人口全覆盖,形成国家、省级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和国家、省级、市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发展格局,示范引领效应初步显现。

随着校园足球的广泛开展,青少年足球人口将呈现井喷式增长。省足协秘书长林峰说,高校是校园足球发展的龙头。优秀足球人才的上升通道解决不好,将极大地阻碍校园足球甚至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一旦升学通道打不开,校园足球的理念就会受到质疑。

踢球、学习“两手抓”

“我们学校从1999年开始发展校园足球,见证了校园足球发展的全过程。”江苏省中学生足球协会主席、南京雨花台中学校长穆耕森介绍,学校从初一到高三足球项目达到一定水平的有100多人,达到较高水平即二级运动员的有20人左右。这些学生的升学出口越来越好。

学习与训练的矛盾一直是很多家长、校长以及社会人士担心的问题。“适度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会影响孩子的前途。”穆耕森举例说,雨花台中学坚持校园足球“两条腿”走路,即专业技能与文化学习共同发展:对因外出比赛耽误课程的队员进行集中补习,力争每一名队员在文化课上不掉队;对进入高中阶段基础薄弱的起始年级队员,采用灵活的“先集中后分散”的授课模式,即先小班化集中补习再编入自然班级,解决教练员日常训练比赛的后顾之忧,也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认可。

打通升学通道,让对足球有热情的学生踢球、学习“两手抓”,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利好。“传统的竞技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采用集中模式,进入初中就集中到专业体校或足校,基本上脱离文化学习,这其实对运动员的成长,特别是他走上职业道路的潜力发展并不是太有利。”林峰说,在欧洲和日本,很多学生不用过早走上职业道路,踢球不错,学习也不错。他们可在大学校队踢几年,拿到全国大学生联赛冠军被某个俱乐部看中,才真正走上职业球员的道路。有了校园足球的金字塔塔基建设,未来足球人才培养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竞技体育专业人才和俱乐部精英梯队模式,大学生足球联赛也应培养职业足球人才。

高校抢高水平足球尖子

近些年,江苏建立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尤其去年举办覆盖全省50余所高校的主客场制大学生城市足球联赛,促进高校招生时优先考虑有足球特长的学生。

业内人士呼吁更多高校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员,从而激发更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现在不少高校都在抢高水平的足球尖子,踢足球的孩子成了‘香饽饽’。”河海大学足球队教练汤波说,随着大学联赛的广泛开展,几乎每个学校都要建足球队,目前的足球尖子人才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大家都在抢,这无形中也会让更多的中小学校长们和家长支持孩子练足球。”

在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看来,校园足球打通升学通道,既有益于校园足球的发展,也有益于激发更多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动商”。所谓“动商”,即运动商数,主要包括运动素质、运动意识、运动机能,是人类挖掘、发挥运动天赋和运动潜能的能力。我国青少年“动商”有待提高,很多孩子日常运动量严重不足,耐力和力量成为最突出的短板。

“目前招收足球项目学校只有152所,每所学校平均11个左右的招生名额,每年能招收的高水平足球运动员不超过1700人,远远不能满足两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培养的青少年足球人口的需求。” 王宗平建议,高考制度改革加大对体育项目的侧重,将体育纳入选考科目,从而选拔出文化素质高、身体素质好的全面人才。

责任编辑:王志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