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餐"来袭!2017中国家长节与人大家书博物馆成功"联姻"

发布时间:2017-07-24 16:35:17    作者:记者 刘清春 刘青博 通讯员 赵清华 张栋 殷吉亮 报道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滨州日报·滨州网7月24日讯 721日,2017中国家长节启动新闻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为啥选在那里,该大学的家书博物馆是具体原因之一。

与会领导在会前参观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据悉,该馆于2016年10月揭牌成立,是国内首家进行家书展览的博物馆,馆藏的5万余件信札多为手写件,最早的写于明末,最晚的写于近两年。这些信件按写作年代为序,分为古代家书文化纵览、明清家书、民国家书、五十年代家书、留住家书等九个单元,共展示家书实物200组,信件1000封,相关老照片500张。

那么,家书对于2017中国家长节将有何意义?人大家书博物馆与家长节又有何内在关联呢?

人大家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新青年》编辑部同仁之间的13封通信

其中,该馆的镇馆之宝是《新青年》编辑部同仁之间的13封通信。这批信件大多由陈独秀所著,写作时间从1920年到1932年不等,收信人有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信中内容,则涉及了1920年《新青年》创刊、编辑同仁意见不一的分裂、胡适参加段祺瑞政府“善后会议”、陈独秀狱中出版文稿等。据了解,这13封信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此前一直由胡适后人保管,后在嘉德春拍中被一位私人收藏家拍得,再由一名人大校友交付人大博物馆收藏。

梁启超致胡适信札

馆内还藏有大量由普通人所写的家信,上到政府官员、军人,下到商人、学生,展示了普通生活的五味杂陈。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家书,屡有谈及当时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公私合营、人民公社。步入六七十年代,家书内容开始围绕着革命形势。改革开放时后,话题则绕不开恢复高考、农村改革、出国潮、下海潮等。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介绍,中国人民大学自建校以来崇尚人文关怀,中国家长节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学召开,进一步丰富了人民大学“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校训内涵。该馆主持全国性抢救民间家书项目,下设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以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弘扬传统家书文化遗产为己任,致力于建设中国家书档案资料中心和家书、家训、家风文化传承基地。该校欢迎今后征集到的符合条件的家书,到家书博物馆展览、收藏,以最温馨的方式提醒各界要重视家风、关注家庭、关心家人,关注下一代的成长。这与中国家长节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是一致的。

面对面、手机通话往往是短兵相接,而家书留个人更多思考的空间、感情的余地

家书在我国不只是书信,而且是长辈教育子女的一种媒介。当今,虽然网络通信代替了信纸,亲笔书写的家信慢慢淡出了人们生活的视野,但历史遗留下的家书中所蕴含的教育智慧却被许多家庭奉为家训,世代相传。

“面对面、手机通话,往往是单兵相接的交流,而书信则留给人思考的空间,让人的感情沉淀下来。”2017中国家长节组委会副主任、常务副秘书长、三宽国际教育研究院院长萧斌臣解释本届家长节与人大家书博物馆“联姻”的原因。今天倡导家庭亲笔写家书,对信息时代的现代家庭教育将有启示、补充作用。因此,萧斌臣团队联合中国装饰协会等组织,开展了策划推出了“一封家书•关注留守儿童”主题活动,鼓励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建立书信联系,“链接亲情、传承家风”。

借助“一封家书•关注留守儿童”的契机,将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系统、专业的家长教育服务

家书就是流淌的历史

萧斌臣介绍,该活动将同时聚焦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家长这一硬币的两面,启发打工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把优良家教家风传承下去。该活动将深入企业、深入社区,深入学校,实现多点对接。借助该活动,组织者将从深入探访入手,解剖案例,引发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同时,以此为契机,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系统、专业的家长教育服务。如计划通过“家长教育进工地”等形式为农民工送去切实的服务,并通过研讨会、盛典等形式,引导全社会都来关注。

责任编辑:王志学

网友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