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教育的目的应从“人才”到“人生”

发布时间:2018-04-18 16:18:29    作者:茅于轼 来源:中国教育研究

茅于轼 经济学者,民间经济学者的重要代表。

茅老在88岁生日前夕发微博说:“明天是我88岁生日。在精英们大量移民海外的背景下,我在近30年来做了三件事,60多岁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70多岁创办富平保姆学校,80多岁创办人文经济学会,都是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而且都很成功。”

我国教育的目的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培养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为国家培养人才,把自己培养成有用之才。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受教育者本人,不是为了别人。“人才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别人的工具,而不是为了他自己的人生。是的,“人才论”也不错。人必须有一定的能力,能够解决问题,能够靠自己的才能养活自己。但这并不是最后的目的,这只能是实现良好人生的手段。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可能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应试教育就是从此而来的。教学生会考试、会解题,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谋生。这成为现在教育的终点。这里缺的是人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活一辈子,是别人的工具,或者是自己的工具,而目的不明。

教育要对谁负责?首先不是对国家负责,也不是对社会负责,而是对受教育者本人负责。所以,不是为国而教,是为人而教。教什么,固然要教怎样谋生,有一技之长,但是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有美满人生。自己享受人生并帮助别人享受人生,使全社会快乐总量极大化。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之道。

教育是最个性化的事。教育的对象一定是一个人,就是受教育的那个人。所以,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本人。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一辈子过得愉快、丰满、有意义,不白活。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他不但要有才,能够自谋生路,而且更要有美好的家庭、亲密的朋友、充实的生活,能够不断有好奇心、有追求,懂得对美好事物的欣赏,特别是能够判别真善美、不至于把假当成真、把恶当成善,把丑当成美。这些都超出了人才的范围。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好在这方面太过薄弱。学生整天忙着解题、背诵,但不善于判断最基本的是和非。

追求自我的人生目标,绝不是忽视别人的人生目标。因为一个人能不能获得美满人生,不仅仅取决于他自己,更需要周围环境的配合。每个人都要“成人之美”,不要妨碍他人追求美好人生。所以,人生的目的是“自己享受人生,也帮助别人享受人生”。同时,这也是教育的目的。

“人才论”并不错,但是过于功利。适当的功利也不错。人应该有才,能够谋生。所以,应试教育有其合理性。但把功利看成目的,看成最终目标,那就错了。比较中国的教育和发达国家的教育,其主要区别也在此。在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以学读、写、算为目的,为的是将来上一个好中学,上好中学的目的是上好大学,上好大学的目的是找好工作,找好工作的目的是赚大钱。最后落脚到一个“钱”字上。外国的小学不以教读、写、算为目的,而是教学生怎样处理人际关系,要与人为善,要有礼貌,要遵守公共秩序,对知识有好奇心。中学逐渐强调读、写、算。大学强调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活动。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不是别人的工具,也不是自己的工具,而常常会对事物问为什么。因此,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不容易上当受骗,对真善美有鉴别力。这样的社会比较个性化,比较稳定,也容易治理。

责任编辑:王志学

网友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