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如何超常发挥?最重要的是调整动机强度!

发布时间:2018-05-17 17:51:20    来源:中高考资讯站

再有半个月,将迎来18年中高考。每逢此时,考生往往面临许多情绪的困扰,焦虑,懈怠,斗志昂扬又常感疲乏。长辈这时会谆谆告诫:戒骄戒躁,调整好心态。

  但是,到底怎样的心态,才算面对中高考的最佳心态呢?什么样的动机水平,更有利于在考试中高水平发挥呢?

  不可否认,高动机具有更强的激励效果。不过,弊端之处在于,随着任务重要性和难度的增长,仍抱有高期望,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举个例子,A是今年高考考生,发挥正常可进入吉林大学。

  假设A在高考前能够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她大概能够将目标定为以下几种情况。

  1.南京大学及以上  2.必须考入吉林大学

  3.江苏大学   4.一本即可   5.一本以下

  到底哪种期望,对A更有益呢?考虑到高考的特殊性与重要性,A将1设定为目标,可能不如将3/4作为预期目标,对自己在考试中的正常发挥有积极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影响动机最佳水平的都有哪些因素?

  1.时间:根据时间调整期望值

  如果距离高考半年以上,可以将南京大学作为目标。但如果仅剩一至两个月,把3/4作为目标,反而更有助于正常发挥。

  根据临近重大事件的时间长短,适度降低期望值,调整动机水平,可以更有效率的以最佳状态面对挑战。

  我们相信,时间充裕的条件下,高远目标具有长久有效的激励促进作用。但临近重大事件之时,适度减弱期望值,可以避免因过度在乎而导致的种种不利结果。比如“焦虑”、“失眠”、“紧张”等。

  2.任务难度:难度影响最佳动机

  高动机并非始终优于低动机。心理学中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揭示了这一点。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动机强度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学习的动机太强,急于求成,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干扰了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习效率降低。考试中的“怯场”现象主要由动机过强造成的。

  最佳动机: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作为身处其中的考生,通过自己调整动机强度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因为过于在意高考结果,而试图通过降低期望值,服务于内心的高动机。表面看来仿佛降低了动机水平,却只是高动机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三部分。

  其中认识内驱力属于个人内在动机,与个人兴趣,志愿有关。

  附属内驱力,指为了获得长者(父母、老师)的赞赏而学习的动机。

  明显可见,后者更可以通过外在手段,短时间内调整到最佳动机状态。比如,这段时间,对学生的高考问题不去过度关心。尽量减弱高考在考生心中过高期望,降低敏感性等。

  不论对于考生,家长,面对中高考的最佳动机水平,可能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八个字:“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责任编辑:王志学

网友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