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如何开展?看咱山东怎么做

发布时间:2019-04-12 16:36:28    来源:山东教育发布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鲁教基发〔2019〕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现就相关问题作如下解读。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以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课程在加强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加强劳动教育最直接、最系统、最主要的载体。

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课程性质、理念和实施等进行了规定,为全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提供了政策指导。根据2017年、2018年全省教育群众满意度调查监测数据,我省部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不理想,各地工作进展很不平衡。很多地方、学校反映,强化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课程,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很多老师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怎样设计并实施课程。因此,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切实将中央要求落实、落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需要在省级层面进行制度设计和规范引导。

《指导意见》制定中,主要遵循四个方面原则:

一是方向性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劳动精神,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针对性原则。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课程方案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科学设计劳动教育内容,突出教育重点,解决好劳动教育落地难、效果差等问题。

三是系统性原则。统筹考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课程结构和内容、活动方式、评价方式,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资源,做到系统设计、协同推进、一体实施。

四是操作性原则。根据青少年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区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阶段,设计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可操作、可评价。

《指导意见》主要包括正文和附件两大部分。

正文部分针对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学校不常组织劳动、不敢组织劳动,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家庭不关注劳动、不舍得学生劳动等现象,从提高思想认识、提升课程实施质量、加强工作保障三个方面提出总体要求,推进实施中小学生系列劳动教育,开展家庭劳动教育,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指导中小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家庭劳动;开展学校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种植和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等劳动;开展社会劳动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组织学生开展学工学农、行业职业体验;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组织学生学习了解先进生产技术;开展研学旅行教育,让中小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到知行合一。

附件部分主要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的实施方案,每个实施方案都包括活动方式、实施内容和评价建议,根据不同学段,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实施建议,做到有内容、有目标、有课时、有标准,确保能实施、能评价,有效解决了落地难的问题。

《指导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明确了劳动教育的课程载体和活动载体,建立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要实施载体,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融入劳动观念和态度培养,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技术等学科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其他学科教学和团队活动融入劳动教育的实施体系。

《指导意见》明确了劳动课时安排,在保证国家课程设置范围内,结合我省实际,提出首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各个专题的课时安排,单独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增强可操作性。提出小学三年级以上可设劳动日或劳动周。支持各地根据教学实际分散或集中安排课时。

《指导意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规定了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成果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着眼培养基本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基本劳动能力,采用家务劳动、劳动技术、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考察探究和专题活动等形式开展教育。高中阶段,着眼增强职业体验,提升劳动能力,涵养劳动品质,采用党团活动、学生发展指导、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等形式开展教育。同时,分学段、分年级对小学1-2年、3-6年级和初中、高中学生提出了各项劳动成果要求,确保了各项活动实实在的开展。

责任编辑:王志学

网友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