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丽和她的地理可视化教学

发布时间:2022-02-16 14:34:16    来源:滨州市教育局

编者按:

地理学研究人类家园的地球表层、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在时间和空间中变化的一切地理现象。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地理学所蕴涵的独特的空间思维、综合思维、生态思维等方法,不仅有利于高中生目前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地理课堂中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高丽老师与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成员提出“地理可视化”的教学主张。

问题

每年地理高考结束,学生往往会发出“学的都不考,考的都没学”的感慨。所谓“教考”脱节是由于对基础知识的认识不足导致的。和数学公式、物理规律的普适性不同,地理知识往往是基于观察记录总结出来的,或根据现有证据进行推理的,所以很多地理知识离开了特定的假设条件是不成立的。当然,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教师是无法穷尽所有现象的。所以在地理知识讲解过程中有意识对知识产生的背景进行还原、对一类知识背后的地理思维进行提炼、针对学情的精准诊断,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三点恰恰是地理教学中的相对薄弱点。

解决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8—2015年)  聚焦地理实验教学和地理概念教学,利用地理实验等方式努力使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获得更加形象直观,初步形成了“地理教学方式的可视化”的教学策略。

第二个阶段(2015—2019年) 通过参与教育部重点课题《关于高中生地理图表阅读障碍的研究》,意识到精准诊断在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并熟练掌握了“小差别”诊断等策略以及基于学生个体的课堂观察策略。其中基于学生个体的课堂观察在全市高效课堂建设的过程性会议中做典型发言。该阶段基本形成了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可视化”的教学理念。

第三个阶段 (2019年—至今)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地理思维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思维素质是形成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必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特定的认知联系在一起,其中很显著的表现就是和学科教育联系在一起。学科思维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科知识的教学有机的整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抓手。

高丽老师在汇报地理思维的有关研究

该阶段聚焦了地理思维的培养、诊断与提升,并结合对学习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我们逐步提出了“地理可视化”教学主张。该主张中“可视化”主要包括地理教学方式的可视化、教学内容(学科思维)的可视化、学生学习过程(阶段)的可视化。我们将可视化分为场景可视化与关系可视化,场景可视化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场景将知识还原或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关系可视化又分为静态(即地理要素的关联),动态(即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

高丽老师在地理课堂上展示地理实验

教学内容的可视化,是指教师将有关地理思维过程厘清后显性的展示给学生,也就是让学生看到教师讲授内容背后的地理思维。比如高二地理《水体运动》(第一课时)这一节课中,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中将其总结为北半球低纬度顺时针、高纬度逆时针等规律。我们教师在处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升,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去分析归纳:洋流的分布与纬度的关系、与陆地的关系也就是从要素综合的角度进行归纳。这样学生才能够从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获得描述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地理眼”,体现出学科的价值与意义。学生学习过程(阶段)的可视化,是指学生地理学习的起点、过程、障碍点能够通过一些任务表现被教师看见:也就是教师能够清晰准确的诊断出学生的地理学习的起点、发展的过程。学生自己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程度。未来方向:地理可视化教学,是我们在实践中随着对地理学科知识理解不断深入、对学情的不断聚焦提出的并初步成型。尽管目前仍在起步阶段,但经过七年的实践,我们不断总结不断纠偏,采用实验对照组的形式进行自我检验。总体来说,实验组学生的学业负担明显下降,地理学习兴趣有一定提升。尤其是随着后期地理实验课程的系统建设,学生地理课堂的参与度明显提升。附: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教学主张

可视化教学

滨州市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高丽

Q1

教学主张(是什么)

再准确一点应该是“地理可视化的教与学”。该主张中“可视化”主要包括地理教学方式的可视化、教学内容(学科思维)的可视化、学生学习过程(阶段)的可视化。

第一层含义是教师将地理事物、原理与规律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地理学科发展离不开对地表事物的观察,所以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直观的学科,直观教学法应该是地理课堂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第二层含义是教师将有关地理思维过程厘清后显性的展示给学生。也就是让学生看到教师讲授内容背后的地理思维。第三层含义是学生地理学习的起点、过程、障碍点能够通过一些任务表现被教师看见。也就是教师能够清晰准确的诊断出学生的地理学习的起点、发展的过程。第四层含义是学生自己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程度。

Q2

依据(为什么)

1. 理论依据

认知负荷理论一般认为有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负荷称为内部认知负荷,它取决于所要学习的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教学设计者不能对它产生直接的影响。外部认知负荷是超越内部认知负荷的额外负荷,它主要是由设计不当的教学引起的。相关认知负荷是指与促进图式构建和图式自动化过程相关的负荷。地理教学方式的可视化、教学内容(学科思维)的可视化追求的是减少学习者的外部认知负荷,并帮助学习者完成图式同化的建构过程。(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图式同化的建构过程)应用学习科学认为如果能够对学习者的正确行为做出解释性反馈,更能够有效促进学习的发生。学生学习过程(阶段)的可视化,追求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精准诊断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解释性反馈。

2. 实践依据

(1)教育部重点课题《关于高中生地理图表阅读障碍诊断研究》;(2)市级课题《基于学生个体的课堂观察实践研究》《高中生地理思维诊断的实践研究》(3)省级研讨会发言《地理可视化教学策略》

Q3

做法示例(怎么做)

第一层含义的典型教学片段

《节水农业》

课例尝试解决“如何发展节水农业”这一问题,教师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小麦生产这一具体的场景还原了育种-播种-管理-灌溉等环节,给出了较为完整严谨并符合“常识”的措施。在对照班级采用传统方式授课时,大部分学生仅能回答出滴灌喷灌等灌溉节水措施,而且在让学生背诵答案后,第二课时进行跟踪检查,对照班级的平均得分远远低于实验班级的成绩。由此,借助学生熟悉的场景采用还原法的可视化策略是有利于学生完善其认知的。

滨州市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高丽:

滨州实验中学地理教研组长,高级教师。先后被评为滨州市高中地理教学能手、滨州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等。曾获市优质课一等奖,执教市级观摩课3次,省市级研讨会发言11次。参与国家、省级课题5项,主持市级课题3项,《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9篇。

责任编辑:孙洁

网友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