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口述滨职】滨州工业学校培养出滨州纺织产业领军人物
发布时间:2019-12-23 16:40:21   144176 作者:记者 葛肇敏 赵鑫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原滨州工业学校党委书记崔学理:

滨州工业学校“奠基”滨州纺织工业发展,培养人才擎起纺织工业“半壁江山”

原滨州工业学校的前身,是1982年筹建的惠民地区纺织职工中专。通常看来,一个纺织职工中专可能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但滨州的这所中专,对于滨州的工业史而言,可谓意义深重。有人说,这是滨州纺织工业的“黄埔军校”,培养出了当今纺织业的诸多“领军人物”。

近日,记者采访到了原惠民地区纺织中专学校副校长、原滨州工业学校党委书记崔学理,他来讲述关于这所“黄埔军校”的往事。

滨州工业学校的前身为纺织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其源头是一个小小的“电大班”

崔学理告诉记者,说起原滨州工业学校筹建历程,还要从当时惠民地区第一个电视大学学习班说起。

1979年,国家恢复高考之后,教育部在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开放性的电视大学,供全国各地培训在职职工。当时惠民地区工业大厂首推北镇纺织厂(后改名滨州国棉一厂)。工厂当时有三千职工,但厂里的技术、管理人员,都是一九六六建厂时由青岛国棉四厂支援来的。经过十几年后,人员老化、技术人才奇缺,生产难以支撑。而电视大学的开办也启发了纺织厂领导,决心通过办电大班培养本厂职工。而这一任务,就交给了时任厂子弟小学校长崔学理。

1979年9月,惠民地区第一个电大学习班正式建立,当年北镇纺织厂共有四十多名职工报名参考,最终录取了三十名。三年学习结束后,三十名学员全部通过了省电大统一考试,得到了毕业文凭。他们之后也都脱离了原先的工人岗位,进入了技术和管理岗位。

首届电大班“一炮打响”,办出了成效。1982年,第二届电大班继续招收了三十名学员。 当时惠民地区纺织局局长石书祥预见到纺织产业将在惠民地区有更大的发展。但是,技术力量的短缺,将是最大的关建。所以他决心在本地区办一所学校,培养一批能留得住的专业人才。

经纺织局党委研究,决定将原计划盖公司员工宿舍的四十多万资金,用来建一所职工中专学校,位置选在黄河四路以北、渤海三路以西,占地面积为40余亩。学校从1982年开始筹建,当年就建了两排平房作为职工宿舍,又争分夺秒建教学楼。1983年7月份,一栋一千多平米的大楼竣工,保证了9月份学校顺利开学。经地委批准,学校定名为“惠民地区纺织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刘明斋担任学校书记,崔学理任校长。

纺织职工中专在辉煌之后遇困境,为转型改为普通中专,面向社会招生

纺织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一开学,即把北纺第二届电大班全体学员和教学班子并到了学校中来。首批学员有八十名,分纺、织两个专业学习。从全国看,当时纺织行业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不少地方都办了职工中专学校,但是惠民地区纺织中专是办得较早的一所。而且由于师资力量雄厚,制度比较健全,一起步就比较正规。第一学年结束时,就被评为全国纺织系统办学先进单位,授予了一面先进锦旗。

后来的办学中,学校规模越来越大,继纺、织专业后,又陆续增开了空调专业、染整专业、服装专业等,开建了实习工厂,增添了不少纺织实验仪器和设备,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做到了紧密结合。“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纺织厂的领导和业务骨干都有求学欲望。但因为工作原因无法抽身。所以学校成立了业余班,晚上开课,这样使他们工作、学习两不误。”崔学理告诉记者。再以后,为了使离校远的工厂和参加工厂三班生产的职工能够参加学习,学校又把业余班“办到工厂里”,职工下班就地学习,让全市上千在职职工有了学习机会,满足了学习欲望。

在八十年代中期,学校的办学影响力可以说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多次被中纺部评为办学先进单位,连续得到了三面锦旗。而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惠民地区的纺织业生产,出现了低潮。不少工厂企业出现了减产减员现象,有的小厂甚至停产倒闭,致使学校出现了招生困难的局面。

与此同时,惠民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在纺织业生产的带动下,陆续兴起了机械制造、化工、民用建筑等行业,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这种新的历史形势下,学校领导班子最后决定:改变学校性质,由职工中专改为普通中专,由工厂招生改为社会招生,为地区的多项产业生产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为地区工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学校领导经过写申请、打报告、找地委、跑省厅,1990年经省政府批准,“滨州工业学校”正式成立,结束了滨州地区无工科中专的历史。崔学理为学校党委书记,朱宝德为校长。1990年秋季,学校正式面向社会招生。

学校走出了张红霞、王力民、王红星等领军人物,极大地支援了滨州纺织工业发展

为满足普通中专的办学需求,新的教学办公大楼破土动工。随后,学校又盖了回字形集教学、实验、阅读于一体的综合楼;1994年,第二栋职工宿舍楼落成;1995新建了图书馆楼、单身教师宿舍楼和第三栋教职工宿舍楼。学校几乎是一年一栋楼,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满足了教学、办公、住房和开展校园文化的需求。

要建高水平的学校,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了迅速提升师资力量,学校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从1990年起,在短短三年内,就引进了十几位文革前毕业的优秀教师,陆续招聘了一大批优秀年青教师,迅速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大量引进优秀教师的同时,学校还选送部分老师到同济大学、华东纺织大学脱产深造,并还开展了“以老带新”“拜师带徒”活动。一系列措施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连续几年的努力,教师队伍已达50多人,高、中级职称60%以上,有效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而在学校从电大班到纺织中专再到工业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如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红霞、华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力民、滨州亚光毛巾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红星和东方地毯有限公司总经理崔旗等等。他们如今在滨州均已是大名鼎鼎,成为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撑起了滨州纺织工业的“半壁江山”。

经过十年发展,至合并前,工校已拥有在校生一千多人,教职工一百二十多名,开设专业十几个,成为规模适度、专业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富有蓬勃朝气的滨州地区唯一一所工业人才的摇篮。

“当时农村的孩子进了学校,毕业后都会走进工厂,实现一家人的脱贫。事实上,这所学校真正改变了无数农村孩子的命运。”崔学理说。从1990年到2002年的十余年间,学校培养了3000余名毕业生,在支援滨州纺织工业发展、输送大批纺织工业人才的同时,让学生们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李默
滨州视频
内容平台 推荐
252粉丝 +订阅

热门推荐

  • 滨城区市民文化节:锣鼓秧歌闹元宵 非遗文化赶大集

    滨城区市民文化节:锣鼓秧歌闹元宵 非遗文化赶大集

    02-05

    立即播放
  • 【第五届中国伏生诗会】李婴《逆流之河》

    【第五届中国伏生诗会】李婴《逆流之河》

    07-22

    立即播放
  •  黛溪街道:国学伴成长 快乐过暑假

    黛溪街道:国学伴成长 快乐过暑假

    07-19

    立即播放
  • @党员领导干部:把“身边人”教好管好

    07-18

    立即播放
  • 中国伏生诗会在文脉传承里歌唱

    07-19

    立即播放
  • 航拍最美家乡|云上滨州

    07-12

    立即播放
  • 影阅齐鲁|实体强村 支部领办合作社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07-09

    立即播放
发表评论
  • 全部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