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有你 【滨州人才故事】夏江宝:“扎营”盐碱地,致力让“困难立地”见绿享绿
发布时间:2020-08-14 08:43:28   475677 作者:记者 周昆 赵鑫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见到夏江宝时,他刚从无棣海边回来。整整一个星期的风吹日晒,为他的脸又“补”上了一层太阳色。扑面而来的河海气息,很容易让人脑补出烈日荒滩间,他带着十几个年轻人刨刨挖挖、挥汗如雨的场面。

“怎么样,我跟你心目中大学教授的形象反差挺大吧?”夏江宝笑着说。可是稍一接触,你就会很容易地被他镜片后面明亮的眼神,清晰严谨的表达,以及不经意间洋溢出的专心致志于学术的简单快乐所感染,就会为他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就惊叹,就会对大学教授有更丰满的认知。

夏江宝,1978年生人,男,博士,三级教授,主要从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湿地系统的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林业科技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渤海英才杰出贡献专家,十佳滨州专业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林学会盐碱地分会、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会员……山东林业青年科技奖,滨州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荣誉等身的夏江宝,目前担任滨州学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

“这次野外调查比较顺利。本来给大家买的是十天的保险,结果七天就完成了任务。”他们这次的任务是泥质海岸带植被、土壤、地下水等野外监测及调查取样。夏江宝带着由本科生、研究生、青年博士组成的12人团队,“扎营”在马山子镇的小旅馆里。他们每天早上5点前起床,6点前赶到30公里外的实验地,10点前完成工作计划往回赶,作息精密。

“海边的三伏天实在太难过了,去晚了怕年轻人受不了,因为很容易中暑。”夏江宝说,“没办法,我们做生态修复,就得哪里条件恶劣、哪里退化严重就去哪里——植被好的地方用不着恢复呀。”一年四季出入苦海荒滩,艰苦之外还有风险,潮汐、湿地、荒野,一个不小心就会出大麻烦。事实上,只要你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国内外的野外科考事故本就层出不穷。

坚守如此艰险的工作,取得如此丰硕的成就,其背后除了才华,更多的应该是执着与勤奋。

大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多是要强之人。激发夏江宝勤奋与执着的,据他说至少有两件事。

第一件,2007年,夏江宝自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与10多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博士一起就职于滨州学院。他很快发现,博士和博士是不同的。“同来的博士里,有些是带着SCI收录论文来的,那个时候我甚至连SCI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夏江宝说,在与那些来自“211”“985”和中科院系统的博士们交流中,因为平台不同和自己学术视野狭窄而导致的知识结构差异,让他“受打击很大”。为消弭这种学术上的差异,夏江宝开始更加勤奋地付出。

在此后的五六年里,除了野外调查研究,夏江宝等团队4人就窝在不足3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没有正常的上下班时间,没有固定的周六周日,挑灯夜战到凌晨两三点钟是家常便饭。

2013年,夏江宝第一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正值寒假,家家户户在为新春佳节欢喜快乐,他在办公室来来回回查阅资料,反反复复修改文本。幸运,亦或是苍天不负苦心人,那年的基金申报,他一次命中。

常年不舍昼夜,让工作成为夏江宝的生活常态。甚至这种刻苦也传递给了他带的研究生和青年博士。当很多研究生新生拿着录取通知书等待九月份开学时,夏江宝招的新生早已经到校,参与进了野外采样和实验室研究。

“寒暑假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最佳时段,我的学生大部分都回来了。今年因为疫情,个别学生没有返校,我也给他们布置好了科研任务。同时,我要求团队中的青年博士至少要有7天进行野外调查。”夏江宝说。

第二件,是2016年,夏江宝参与中科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与这些业界的精英朝夕相处,让他在平台之外,对成功又有了新的认识。大家每次接到会议通知后,都从四面八方赶到北京集合,论证修改文本的时间就显得更加珍贵,经常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夏江宝说,项目负责人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学术成果丰硕,“有几次,他带领我们工作到凌晨5点多才回宾馆休息,上午8点一到,他就准时起床继续论证文本。”“压力不是有人比你优秀,而是比你优秀几倍的人比你更加努力”。从那以后,这句微信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在夏江宝看来,就有了真真切切的现实意义。

所以,夏江宝经常对他的研究生和团队中的青年博士耳提面命:“在我们这样没有雄厚科研基础和深厚学术底蕴的平台上开展科学研究是极其不易的,除了认真努力,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别无捷径可走。既然你们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就要选择把科学研究作为日常生活,并且习以为常。”这是夏江宝生命感悟的现身说法,更是他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我希望他们不要过多过早地考虑待遇回报,而是趁着年轻狠拼几年。错过这个三五年的学术关键期,再想拼出来很可能就事倍功半了。其实,专心致志做好自己的工作,很可能最后发现得到的回报比预期的更多。”

种的是什么,收获的也是什么,流泪撒种的人才会欢呼收割。近年来,在超额完成承担的院系《生态学》以及全校公选课等11门课程的讲授任务基础上,夏江宝主持(或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及人才工程项目12项,包括5项国家级项目、泰山学者人才工程项目、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和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此外,他还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4项。在最近5年里,他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SCI、EI和CSSCI共收录17篇;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21项,其中省部级奖励6项;首位出版著作2部,授权专利14项(首位8项),首位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林业行业标准1项、山东省地方标准2项。

历经13年,夏江宝带领团队长期聚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湿地等困难立地的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研究成果在黄河三角洲“典型退化湿地植被恢复理论及关键技术”、“中重度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技术”和“再生水恢复退化盐碱类芦苇湿地关键技术”等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方面具有较大创新,主持完成的2项研究成果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其构建的以“水体—土壤—生物”高效配置的滨海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和学科优势,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湿地等区域应用示范、推广面积达3600多公顷,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大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多是智慧之人,他们格局开阔,懂得顺势而为。“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滨州作为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主要城市,迎来了新的机遇。”而对于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夏江宝有专业的思索,“我认为,我们滨州市应该前瞻布局,尽快成立以‘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期系统研究为支撑的科技平台,譬如启动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更好地强化与高层次科研机构、高水平院校的合作,深化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的结合,提升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水平。利用这个平台,更将有助于为黄河流域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为我们滨州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人生譬如登泰山。从红门徒步而上,面对着汽车索道的诱惑,忍耐着精疲力竭的煎熬,一路挥汗如雨,一路山光水色,最终在岱顶迎临旭日喷薄,一览众山,夏江宝就是这样的人。

责任编辑:杨孟子
滨州视频
内容平台 推荐
252粉丝 +订阅

热门推荐

  • 滨城区市民文化节:锣鼓秧歌闹元宵 非遗文化赶大集

    滨城区市民文化节:锣鼓秧歌闹元宵 非遗文化赶大集

    02-05

    立即播放
  • 【第五届中国伏生诗会】李婴《逆流之河》

    【第五届中国伏生诗会】李婴《逆流之河》

    07-22

    立即播放
  •  黛溪街道:国学伴成长 快乐过暑假

    黛溪街道:国学伴成长 快乐过暑假

    07-19

    立即播放
  • @党员领导干部:把“身边人”教好管好

    07-18

    立即播放
  • 中国伏生诗会在文脉传承里歌唱

    07-19

    立即播放
  • 航拍最美家乡|云上滨州

    07-12

    立即播放
  • 影阅齐鲁|实体强村 支部领办合作社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07-09

    立即播放
发表评论
  • 全部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