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走进兵圣孙子》第二集——大智尚和
发布时间:2022-08-04 21:37:17   134942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走进兵圣孙子

——大智尚和(第二集解说词)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

泱泱华夏,积淀着辉煌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尚和”始终是核心思想理念之一。

“自古知兵非好战”,早在三千多年前,甲骨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末期,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运用“和”的观念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尚武而不黩武”的安全观即得到肯定。【划线处配字幕(特效突出“和”字):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礼之用,和为贵——《论语》;畜之以道,则民和——《管子》;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因此,“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

孙子作为兵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军事思想虽然讲究战胜攻取,但绝不是你死我活的暴力征服,而是用兵法的“慎战”“全胜”智慧追求“止战”“致和”的境界,蕴含了睿智的“尚和”思想。

采访:《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指导战争的兵书,但却不是好战主义理论,孙子既“重战”又“慎战”的思想贯穿全书,成为其整个军事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孙子研究战争、应用战争的出发点和归宿。既承认战争的客观存在和基本规律,又强调慎重运用战争手段、绝不轻启战端。可以说,孙子的“慎战”思想正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尚和”的沃土之中。

六千余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在思想源头上就融入了“慎战”“不战”的东方智慧,形成了崇尚和平的价值主基调下对“战争”的独特理解,是泱泱大国“大智尚和”的典型示范。

采访:

孙子谋划战争、确立战略目标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全胜”,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种“全胜”思想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贯穿于整个《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思想体系之中。如何实现“不战”而“全胜”呢?孙子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选择序列,优先选择“伐谋”“伐交”;即使“不得已”也要“破中求全”,最大限度地降低战争的破坏和损失。这反映了孙子注重以非直接暴力对抗的手段取胜、超越战争的“尚和”思想。

孙子强调“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提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观点,“不战”是孙子战争目标的最高理想境界,因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即使是战争发生,孙子也讲究的是“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不战、非战的理念正是孙子“安国全军”之道的集中体现,是军事家、政治家集于一身的大视野、大智慧。

那么《孙子兵法》又为何被视为“商战圭臬(经典)”呢?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任宵
滨州视频
内容平台 推荐
252粉丝 +订阅

热门推荐

  • 滨城区市民文化节:锣鼓秧歌闹元宵 非遗文化赶大集

    滨城区市民文化节:锣鼓秧歌闹元宵 非遗文化赶大集

    02-05

    立即播放
  • 【第五届中国伏生诗会】李婴《逆流之河》

    【第五届中国伏生诗会】李婴《逆流之河》

    07-22

    立即播放
  •  黛溪街道:国学伴成长 快乐过暑假

    黛溪街道:国学伴成长 快乐过暑假

    07-19

    立即播放
  • @党员领导干部:把“身边人”教好管好

    07-18

    立即播放
  • 中国伏生诗会在文脉传承里歌唱

    07-19

    立即播放
  • 航拍最美家乡|云上滨州

    07-12

    立即播放
  • 影阅齐鲁|实体强村 支部领办合作社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07-09

    立即播放
发表评论
  • 全部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