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专题

更多

@滨州人  全民国防教育知识竞赛初赛时间延长至10月14日,邀您继续答题闯关

@滨州人 全民国防教育知识竞赛初赛时间延长至10月14日,邀您继续答题闯关

博兴桓台两地检察机关携手 共同保护麻大湖湿地“一湖碧水”

发布时间:2019-07-17 16:44:56   55880 来源:博兴检察

7月3日下午,博兴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扈炳刚与淄博市桓台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杨宝刚共同签署《马踏湖(麻大湖)湿地专项公益保护合作协议》。

该协议的签署,是博兴、桓台两地检察机关积极发挥公益诉讼职责,服务保障湖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力举措,标志着两地检察机关正式搭建起公益诉讼合作平台。

马踏湖(麻大湖)位于博兴县与桓台县交界处,在桓台境内部分叫做"马踏湖",在博兴境内称做"麻大湖",属于国家湿地保护区,风景秀美,物产丰富,是两地宝贵的自然资源。两地检察机关签署的《合作协议》内容紧密结合湖区的生态特点和环境现状,积极回应群众对保护湖区生态的热切期盼。协议要求合作双方在湖区环境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办案协作、定期联席会议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为保护湿地自然资源群策群力,努力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司法氛围,为推动桓台和博兴两地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协议签署仪式结束后,合作双方还各自介绍了两地检察机关公益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创新亮点工作,并围绕下一步公益诉讼工作开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马踏湖(麻大湖)名字的由来

历史上,马踏湖曾有好几种不同的称谓。马踏湖古称“少海”。“少海”之名见于《左氏春秋》:“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与晏子游于少海。”后有齐景公有马千驷,众马踏践成湖之说。此为马踏湖正名之始。

在唐代,马踏湖曾一度被称为李白泊、谪仙居。

据《济南府志》载:“新城牟家庄东北古城,旧传为李白泊,其居徂徕山时,曾至此乎?果尔,则谪仙泊即官湖。”相传李白由徂徕山至此观光,凭吊鲁仲连,写下诗句:

齐有倜傥士,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宋金时期湖区一带出现过以时水为界限的三个湖名,时水东侧为会城湖(今穆寨村东北,俗称“东城子”),时水西侧为鱼龙湾,再西今荆家镇以北为庞家泊。

马踏湖最著名的称谓是“锦秋湖”,而最早记录这一名称的当属元代人于钦。

于钦(1284—1333),字思容,山东益都人,曾任中书省兵部侍郎,元代著名方志编纂家、地理学家。早年立志为家乡修志,曾说:“吾生长于齐,齐之山川、分野、城邑、地土之宜、人物之秀、此疆彼界,不可不纂而纪之也。”其所著《齐乘》,为山东现存最早的方志,也是全国名志之一。《齐乘》中有这样的记载:锦秋亭,博兴东南城上,中统间邑人所建,取坡诗命名。盖齐地菑、时、般、泺众水潴为马车渎,以入海。博兴宛在水中,舟楫交通,鱼稻成市。昔尝过之,爱其风景绝类江南,赋诗亭上云:“霜风收绿锦,万顷水云秋。海气朝成巿,山光晚对楼。舟车通北阙,图画入南州。且食鲈鱼美,吾盟在白鸥。”

所谓“取坡诗命名”,源于一个著名的传说故事。

相传宋代诗人苏东坡知登州(山东文登)时曾来此观赏湖光,并赋诗《横湖绝句》:

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

卷却天机云锦缎,纵教匹练写秋光。

后人取其诗中的“锦”“秋”二字,改称锦秋湖。

马踏湖还有一个名称叫“麻大湖”,也就是现在博兴县对它的称谓。较早谈及麻大湖这一称谓的是明嘉靖44年(1565)《青州府志·山川篇·高苑志》:麻大泊在高苑、博兴、新城三县之间,俗名官湖,又名锦秋浦,即鱼龙湾。周五六十里,蒲苇丛生,芙蓉如锦,亦一大观也。

由此可推知,麻大湖之名当在于钦《齐乘》之后。自此以后,凡有关麻大湖的典籍考证或解说,多取材于明嘉靖《青州府志》。这从《中国地名大辞典》中也可以看出:麻大泊在山东桓台县东北三十里。接博兴、高苑二县界,俗名官湖,又名锦秋湖。周五六十里,蒲苇丛生,芙蕖如锦,其中有鱼龙湾,水流旋转不定,相传有龙窟,乌河、孝妇河皆潴之。

关于马踏湖名称的由来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春秋时期,齐桓公于此会诸侯,六诸侯恐陷被擒,将重兵带至湖畔,由众马踏成湖泊,名为马踏湖。一说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故取名马踏湖。

关于这两种说法,该志也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据史料记载,齐桓公九会诸侯,其地点皆不在桓台。只有公元前827年,周宣王静在此会过齐侯。《山东通志》载:“平州坈为新城县之会城湖。”系指周宣王静在此会齐侯而得名。说齐桓公会盟诸侯众马踏践成湖,应属民间传说。据地质学家分析,该湖处在泰沂山脉洪冲平原与黄河下游淤积平原的衔接地带,北靠济水(小清河),地势低洼,众河汇聚而成,是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所致。

至于“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众马踏践成湖之说,应作具体分析。正如前文所说,“马踏成湖”有想象和附会的成分,应属民间传说。但“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确有一定的史料证据。

《左氏春秋》载:“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与晏子游于少海。”

“青丘”到底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今博兴、高青一带各有“千乘青丘”之说,此地在汉时曾置千乘县,由“齐景公有马千驷”而来,相传为齐景公牧马的地方;而明代诗人王象春在《北湖游别记》中也有“桓公戏马台,本齐之千乘别城”的记载。若博兴、高青、桓台各有“千乘青丘”之说,而马踏湖位于三县之间,齐宣公来马踏湖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了。

我们所说的青丘即华沟村北二里处之青丘,当地人叫“青冢子”。此处高于周围苇台,形似乌龟,传说此丘能随水上浮,不被淹没,齐高士颜斶曾隐居于此。另外,在华沟村西北三里处还有一处高台,当地人叫“齐家台子”,原名“柏寝台”。据传齐景公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建筑离宫,号为寝台。1987年建五贤祠时,曾在青丘处出土过春秋时期的陶罐,证明春秋时确有人在此居住。

华沟村中也发现过马厩湾古迹,距地面2米以下为一马粪层,其面积之广粪层之厚可佐证其为牧马场地。从马踏湖南部村庄的称谓中也能看出端倪,现在的唐山镇演马村,据说是因齐桓公曾在此演练兵马而得名。由此可知,在古代马踏湖一带确曾驻扎过众多兵马,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较为确切地记载马踏湖这一名称的应为明嘉靖《新城县志》:“新邑上受小清、孝妇诸水纳而弗宣, 汇马踏等湖,溢而为害。”

明天启《新城县志》亦载:“麻大泊在新城县城东北五十里,乌河西,新城、高苑、博兴三县之间,俗称官湖,又名锦秋湖,周围六十里。”

清康熙五十八年《博兴县志》载《锦秋湖辨》一文:“锦秋湖俗曰马踏湖,又曰麻大湖,又曰官湖。余按字义,以马踏湖为是,而麻大则其音之讹也。”

可见当时官方行文通称为“马踏湖”,后讹为“麻大泊”、“麻大湖”,与锦秋湖并称。清乾隆年间,因新城、博兴两县为湖区边界,互为诉讼,各持己见。新城县始以馑饥岭为界,岭北称“麻大湖”,岭南为“锦秋湖”,两个湖名并存200余年。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静涵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