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沾化丁氏家族:五人中进士,最高官至兵部尚书

发布时间:2017-05-23 22:12:16   222300

沾化丁氏家谱记录最早的始祖是丁帖,本蓟州人氏。明朝洪武初年,丁帖的儿子丁子诚,迁居沾化县城东郑家店,因此沾化丁氏家族尊丁帖为始祖,而以始迁沾化的丁子诚为一世。

因为郑家店地势低洼,不久,丁家人迁到村外的东北处,另立新村,即丁家坊,距离县城90里。之所以称丁家坊,是因为丁家户口隶属于匠籍。到清朝时,丁家人才改变身份,郑家店村也改名为庄科井子。

丁子诚有2个儿子,长子伯能及其后代,留居丁家坊。次子伯源只有1个儿子福,是读书人,迁居到沾化县城内居住,曾在管家庄延师课子。丁福有5个儿子,是为丁家第四世,即文、忠、信、仁、义,其中,次子丁忠考取正德癸酉科(1513年)举人,曾任饶阳知县,丁家从此发达起来。长子丁文迁居沧州,与家乡失去联系。丁家的代表人物主要出自丁忠、丁仁两支。


(沾化丁氏家乘(城中长支))


根据民国《沾化县志》的统计,明清两朝,沾化县共考取34名进士。李呈祥家族6名,稳居状元,丁家有5名,屈居榜眼。但丁家出了一位兵部尚书丁汝夔,是沾化官职最高者。

民国二十五年,丁家八修族谱,统计的丁氏家族居住的村庄达到77个之多。

 

丁忠一脉:长子丁汝夔官至兵部尚书,是沾化官职最高者

 

丁忠的长子丁汝夔,进士,是丁家,也是沾化甚至是滨州的代表人物。丁汝夔有3子,分别是懋德、懋正、懋和,丁汝夔遭遇冤案被害,其家族也遭遇飞来横祸,正所谓“父荣子贵,父难子祸”。其妻流放福建,悲泣而死;次子懋正夫妇遣发辽东铁岭,相继抑郁而亡,遗孤继志尚未满月;丁氏阖家逃亡外乡。


(城中长支世系)


眼看着就要家破人亡的关键时刻,老仆人孙明挺身而出,他怀抱刚出生的丁继志,沿路乞讨,跋涉数千里,历时两个月方归故里。后来,丁家重振,丁继志成为岁贡生,其子丁鸣陛成进士,子孙繁衍,令人称羡。孙明抚孤事主的义行,被广为传颂,写入县志、府志,千古流芳。

丁继志被仆人孙明带回沾化,得到叔父丁懋和的悉心抚养,以岁贡生身份考取怀柔训导。他的儿子丁鸣陛,中万历癸丑(1613年)科进士;丁鸣珂,秀才,入太学,清朝顺治年间,被举荐担任临清知州。丁鸣陛之子丁之箕,是清朝顺治年间的贡生。此后,该支丁氏家族到康熙年间仍有贡生,但举人层次就不再出现了。反倒是丁仁一支,又兴盛起来。

依据民国《沾化县志》,丁忠及其后人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第一,丁忠(1461~1530)

 

丁忠,字一之。丁汝夔之父。性孝友。母疾,日持汤药不暂离。及卒,哀毁骨立,治丧一准古礼。因掇集古仪,附以嘉言,示乡人,乡人化之。巷有兄弟争财,积愤十余年,得其一言而解。晚举于乡。尹饶阳,饶俗婚娶论财,嫁多后时,忠为变之。父有讼其五子者,曲喻以慈孝之理,父子遂泣拜而去。蝗生邑境,积诚索蜡,竟不为灾。他如修磁河,崇学校,惠政尤多。饶立祠祀焉。祀乡贤。

 

第二,丁汝夔(1497~1550)

 

(丁汝夔画像)


丁汝夔,字大章,正德辛巳进士,选庶吉士。改部曹。嘉靖初,以争大礼被杖谪家居,后议定,复其官。擢副使,累迁都御史,巡抚甘肃,历抚保定、应天。以靳严嵩子世蕃邮符,嵩衔之,坐事谪湖广参政。复以公议,起河南巡抚。寻拜兵部尚书兼督团营,条上备边十要,皆报可。嘉靖庚戌,虏薄都城,汝夔日夜运筹,条举调兵退虏长策凡十余牍,率为严嵩所阻,中以奇祸,天下冤之。后杨继盛劾嵩以误汝夔,定其奸状。穆宗改元,得复职。祀乡贤。《明史》有传。

 

第三,丁鸣陛(1589~1630)

 

丁鸣陛,字仲玉,号念源。丁汝夔之曾孙。万历癸丑进士。授固始令。时崔苻纵横。陛至,立射场,行保甲,悬购盗之令,行未一年,盗遂息。修学宫,立社学,置义田,资贫生。冬月,制絮衣数百以给贫者。讲求水利,为百姓溉田。岁饥,发仓以赈。会东事起,调募有法,师行而人不知。在任七年,荐章二十九上。擢吏部稽勋司主事,调考功,擢文选,丁外艰,归,避珰焰不起。珰败,入为稽勋司员外,晋验封司郎中,力疾治事,卒于京邸。

 

丁仁一脉:子嗣有三人中进士,五人中举

 

丁仁有子丁汝奭,他的儿子丁懋逊,中万历庚辰(1580年)进士,丁懋逊有子丁裕庆,入国子监,曾任贵州思南知府,清朝改元,遂绝意仕途。丁裕庆之子丁暐,中康熙己未(1679年)科进士。丁暐的孙子丁望龄,考取乾隆壬戌(1742年)进士,是丁家最后的一名进士。

丁家该支考取举人的人物,另外有:丁士庆(1565~1616),字来誉,万历丁酉科(1597年)举人,曾任平谷县知县。丁景(1680~1756),字仲曜,雍正丙午科(1726年)举人,曾任肥城教谕。丁勋(1761~1838),字铭汉,嘉庆戊午科(1798年)举人,曾任莱州府训导。丁敏(1718~1789),字道勇,乾隆己卯(1759)科举人。丁敏之子丁光剑(1740~1813),字龙渊,乾隆壬午科(1762)举人,曾任河南永宁、福建长乐、浙江建德、石门等县知县。


(沾化丁氏家乘(城中二支))


依据民国《沾化县志》,丁仁后人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第一,丁懋逊(1544~1624)

 

丁懋逊,字允节。万历庚辰(1580年)进士。知余姚县,著贤声,以艰归。服阕,考选吏科给事中,掌户科。时,储位久虚,群臣谏,不听。懋逊曰:“册立,上所讳言者也。不如请东宫讲学,则长幼定矣,且为异日君德计。”疏上,上大怒,廷杖,削籍。里居三十年,天下高其名。光宗即位,诏起太仆寺少卿。熹宗朝,累迁工部侍郎。年八十卒,赠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祀余姚名宦祠、邑忠义祠。

 

第二,丁暐(1638~1685)

 

丁暐,字仲昭。幼时,颖悟绝伦,甫行文,师避席为谢。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己酉(1669年)乡试、己未(1679年)会试,皆魁其经,选庶常,授检讨。入馆,苦于习国书,以疾告归。

 

第三,丁望龄(1698~1750)

 

丁望龄,字步堂。乾隆壬戌(1742年)进士。翰林暐之孙。事亲孝,家贫,舌耕奉养,每携弟瑞龄偕行,教诲成立。通籍后,文名日盛,从游者益广,家渐裕,高堂为之解颜。铨期近,遽以病卒。亲老子幼,邻里痛惜之。

 

《明史》详细记录“庚戌之变”中的丁汝夔

 

丁汝夔,字大章,沾化人。正德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嘉靖初,授礼部主事。争“大礼”被杖,调吏部。累官山西左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甘肃。历抚保定、应天。入为左副都御史。坐事调湖广参政。复以故官抚河南。历吏部左、右侍郎。


(丁汝夔中进士后当地百姓所建魁星楼旧貌)


二十八年十月,拜兵部尚书兼督团营。条上边务十事,皆报可。当是时,俺答岁寇边,羽书叠至。天子方斋居西内,厌兵事,而大学士严嵩窃权,边帅率以贿进,疆事大坏。其明年八月甲子,俺答犯宣府,诸将拒之不得入。汝夔即上言:“寇不得志于宣府,必东趋辽、蓟。请敕诸将严为备。潮河川乃陵京门户,宜调辽东一军赴白马关,保定一军赴古北口。”从之。寇果引而东,驻大兴州,去古北口百七十里。大同总兵官仇鸾知之,率所部驰至居庸南。顺天巡抚王汝孝驻蓟州,误听谍者谓寇向西北。汝夔信之,请令鸾还大同勿东,诏俟后报。及兴州报至,命鸾壁居庸,汝孝守蓟州。未几,寇循潮河川南下至古北口,薄关城。总兵官罗希韩、卢钺不能却,汝孝师大溃。寇遂由石匣营达密云,转掠怀柔,围顺义城。闻保定兵驻城内,乃解而南,至通州。阻白河不得渡,驻河东孤山,分剽昌平、三河,犯诸帝陵,杀掠不可胜纪。


(画作中的“庚戌之变”)


京师戒严,召各镇勤王。分遣文武大臣各九人,守京城九门,定西侯蒋传、吏部侍郎王邦瑞总督之,而以锦衣都督陆炳,礼部侍郎王用宾,给事御史各四人,巡视皇城四门。诏大小文臣知兵者,许汝夔委用。汝夔条上八事,请列正兵四营于城外四隅,奇兵九营于九门外近郊。正兵营各一万,奇兵营各六千。急遣大臣二人经略通州、涿州,且释罪废诸将使立功赎罪。帝悉从之。然是时册籍皆虚数。禁军仅四五万,老弱半之,又半役内外提督大臣家不归伍,在伍者亦涕泣不敢前。从武库索甲仗,主库奄人勒常例,不时发。久之不能军。乃发居民及四方应武举诸生乘城,且大颁赏格。仇鸾与副将徐珏、游击张腾等军白河西,杨守谦与副将硃楫等军东直门外,诸路援兵亦稍集。议者率谓城内虚,城外有边兵足恃,宜移京军备内衅,汝夔亦以为然。遂量掣禁军入营十王府、庆寿寺前。掌营务者成国公朱希忠恐以兵少获谴,乃东西抽掣为掩饰计。士疲不得息,出怨言,而莫晓孰为调者,则争詈汝夔。鸾兵无纪律,掠民间。帝方眷鸾,令勿捕。汝夔亦戒勿治鸾兵。民益怨怒。

寇游骑四出,去都城三十里。及辛巳,遂自通州渡河而西,前锋七百骑驻安定门外教场。明日,大营薄都城。分掠西山、黄村、沙河、大小榆河,畿甸大震。初,寇逼通州,部所遣侦卒出城不数里,道遇伤者,辄奔还妄言诳汝夔。既而言不雠,汝夔弗罪也。募他卒侦之复如前。以故寇众寡远近皆不能知。

宣府总兵官赵国忠,参将赵臣、孙时谦、袁正,游击姚冕,山西游击罗恭等,各以兵入援,营玉河诸处。诏兵部核诸镇兵数,行赏赉。勤王兵先后五六万人,皆闻变即赴,未赍糗粮。制下犒师,牛酒无所出。越二三日,援军始得数饼饵,益饥疲不任战。

帝久不视朝,军事无由面白。廷臣多以为言,帝不许。礼部尚书徐阶复固请,帝乃许。癸未,群臣昧爽入。至日晡,帝始御奉天殿,不发一词,但命阶奉敕谕至午门,集群臣切责之而已。帝怒文武臣不任事,尤怒汝夔。吏部因请起杨守礼、刘源清、史道、许论于家。汝夔不自安,请督诸将出城战,而以侍郎谢兰署部事。帝责其推委,命居中如故。寇纵横内地八日,诸军不敢发一矢。寇本无意攻城,且所掠过望,乃整辎重,从容趋白羊口而去。

方事棘,帝趣诸将战甚急。汝夔以咨嵩。嵩曰:“塞上败或可掩也,失利辇下,帝无不知,谁执其咎?寇饱自飏去耳。”汝夔因不敢主战,诸将亦益闭营,寇以此肆掠无所忌。既退,汝夔、兰及户、工尚书李士翱、胡松,侍郎骆颙、孙禬皆引罪。命革士翱职,停松俸,俱戴罪办事,侍郎各停俸五月,而下汝夔狱。帝欲大行诛以惩后。汝夔窘,求救于嵩。嵩曰:“我在,必不令公死。”及见帝怒甚,竟不敢言。给事御史劾汝夔御寇无策。帝责其不早言,夺俸有差。趣具狱,怒法司奏当缓,杖都御史屠侨、刑部侍郎彭黯、大理卿沈良才各四十,降俸五等。刑科张侃等循故事覆奏,各杖五十,斥侃为民。坐汝夔守备不设,即日斩于市,枭其首,妻流三千里,子戍铁岭。汝夔临刑,始悔为嵩所卖。

方廷讯时,职方郎王尚学当从坐。汝夔曰,“罪在尚书,郎中无预”,得减死论戍。比赴市,问左右:“王郎中免乎?”尚学子化适在旁,谢曰:“荷公恩,免矣。”汝夔叹曰:“汝父劝我速战,我为政府误。汝父免,我死无恨。”闻者为泣下。隆庆初,复官。

汝夔既下狱,并逮汝孝、希韩、钺。寇未尽去,官校不敢前,托言汝孝等追寇白羊口,远不可卒至。比逮至,论死。帝怒渐解,而汝孝复以首功闻,命俱减死戍边。

《明史》评价丁汝夔时说:“丁汝夔之戮,于法诚不为过。然戎律之驰,有由来矣,而汝夔独蒙其咎。”



(作者:侯玉杰)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