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渤海之滨到巴山蜀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第三支队南下四川纪实

发布时间:2017-08-11 16:08:33   111072 作者:邢恩和

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支前民工团从渤海之滨出发,支援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后,带队干部在南京奉命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西南服务团第三支队,然后从南京出发,经过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五个省,历时两个半月,进行了六千里小长征,到达四川后与当地军民一起奋战,为建设大西南出了出色的成绩,这是渤海区人民的骄傲。

 

随军浴火去支前

 

1948年4月,为支援潍县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渤海区第三、第四地委奉命先后分三批组建了七个民工团队(三地委两个支队,四地委五个团)随军执行任务。博兴、齐东、邹平、长山四县隶属渤海区第三地委,阳信、无棣、滨县、蒲台、沾化、惠民六县隶属渤海区第四地委。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渤海区三、四地委的支前民工回到山东兖州,遵照上级部署,民工由少数带队干部率领回原籍复员,绝大部分带队干部和个别要求参军的不脱产干部及民工留队待命。

1949年2月,部队集结在兖州,当时的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华东支前司令部第四办事处”,主任夏戎。在兖州过春节后,随华东支前司令部南下支援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前,这部分干部一部分配在安徽江淮第四、第五两个分区作开辟新区和支前动员工作,建立江北支前基地;一部留在华东支前司令部工作。渡江战役后,这部分干部会同鲁中南区党委党校和华东局建设大学参加支前的部分干部,在安徽芜湖组成皖南支前办事处组织支前工作。

 

千里跃进大西南

 

1949年4月,上海解放后,中央原定调配随军南下的5.3万名干部已分配完毕。中共中央针对进军华南、西南所需干部问题,决定在宁、沪等地招收青年知识分子、青年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到西南工作。根据邓小平的建议,这支随军干部部队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经过3个月的工作,解放区抽调的老干部和来自宁沪杭的进步青年组成的西南服务团组建完毕。

1949年7、8月间,渤海区南下干部也奉命在南京集中整编,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山东南下干部编了四个大队,渤海区的大部分干部编为西南服务团第三支队,夏戎任支队长兼政委,石清玉任副支队长兼政治处主任。支队编为三个大队,共计500余人,其中阳信籍支前干部36人。


西南服务团的团徽


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诞生的晨曦中,经过集训和整编后,包括500余名渤海区南下干部在内的1.7万余名西南服务团团员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登上轮渡,离开南京,驶向江北浦口,然后转乘火车,向大西南进军。

由于此去蜀道艰难,此次行军被邓小平称“小长征”。第三支队南下干部乘坐的是闷罐车,又闷又脏,但个个情绪很高,又唱又说又笑。列车途经郑州,于10月5日到达汉口,乘轮渡过江,然后从武昌换乘火车经长沙到常德市。三支队在常德地区汉寿县毛家滩休整时,发足了棉衣、棉被、棉鞋,并公布了县、区党政干部配备名单。

11月初,第三支队南下干部从常德地区开始沿川湘公路步行入川。每人身负四五十斤重的行装,天气又不好,风雨寒冷,道路泥泞,每个人的脚板都磨起了血泡,但大家都保持着高昂的革命热情,没有人叫苦,没有人掉队。

在经湘西和川贵边界时,阴雨连绵,山路很滑,1200公里山路,走了一个多月。12月初进入四川,12月14日抵达目的地万县市,统一换上了军装,结束了两个半月3000公里路的行军生活。


(西南服务团的军装)


此后,渤海区300人左右南下干部由夏戎、石清玉等带领,与二野11军抽调的干部及原下川东地下党的干部共同组成万县地委、专署及十个县、市(包括涪陵地区所属的石柱县)的党、政、军、群领导机关;少数干部由王墨林等率领分配在中共川东区党委及重庆市工作;部分干部分配到中央西南局工作。大家立即马不停蹄地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艰苦建设新政权

 

渤海区南下干部到达指定县市后,马上展开工作,着手组织召开了有各界人士参加的联系会议,讲解全国解放的形势和解放区的各项政策,公布各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名单,宣告成立县人民政府,接管旧政权。滨州籍干部在巴山蜀水写下了光辉的人生篇章。

石清玉(1914.09~2003.05),沾化富国街道井王村人。曾任中共沾化县委书记、沾化支前民工团团长。1948年7月随部队南下,1949年7月起任安徽省巢县县委副书记、芜湖皖南支前办事处粮食部长、西南服务团三支队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12月起任四川省万县专署副专员、专员。1956年1月任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1973年3月任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1982年12月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常委。1984年12月离职休养。2003年5月14日在成都病逝。

张建,无棣县碣石山镇人。曾任渤海四地委民工纵队一团指导员、华东支前司令部政治部政工队干事,1948年8月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一团任秘书,1949年11月1952年任四川省川东区党委办公室秘书,后历任北京工业学院党委委员、教改组副组长、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等职。1987年离休。


(张建)


王雪亭,又名王松海,1911年12月29日生,蒲台县老于家庄人。曾任蒲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垦利县人民政府县长、利津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后随华东野战军南下,做支前工作。历任山东泰安专署运粮总站站长、滨海专署运粮指挥、江淮军区一分区财粮部部长、苏南支前司令部财粮部长等职。解放南京、上海等城市后,成立西南服务团,王雪亭任该团行政处处长,1950年2月,重庆解放后,他任中共重庆市委行政处处长。同年7月16日,任重庆市税务局三分局局长。1951年2月,任重庆市建筑工程局计划科负责人,后任市政公司副经理等职。1979年3月20日病逝于上海。


(王雪亭)


邱维程,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小营办事处(原蒲台县二区)团包村人,1922年1月生,曾任华支干部队支队长、西南服务团大队副政委。1949年12月至1983年2月曾任万县地委宣传部教育科长、青委书记兼团工委书记、地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地委副书记、地委书记、万县地委书记兼师专党委书记等职。1983年2月离休,2013年3月10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逝世。

赵云卿(1909—1989),滨县乌龙塘村人,1949年12月,首任中共巫溪县委副书记兼县人民政府县长。在接管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工作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力量,争取国民党残余武装下山投诚,促进地方秩序安定。随后,赵云卿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开展旧政人员登记工作,举办青年知识分子培训班,建立农民协会;并组织开展征粮、生产渡荒、减租退押、清匪反霸等一系列开创性工作。1951年9月,赵云卿调万县地委统战部工作。

赵象鼎(1920—1990),博兴人。1950年初—1957年10月,先后在巫溪县担任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委第一书记等职,对新政权的建立、巩固和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出了贡献。1954年12月,青龙、西安、双河3乡发生反革命暴乱,刚任县委书记赵象鼎,忍着阑尾手术后的疼痛亲自指挥,很快将暴乱平息。1957年底,赵象鼎调任云阳县委书记。

又,巫溪县县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20日成立后,滨州籍干部还有任县委副书记的博兴人高子孚、任宣传部长的博兴人马景村、县委常委惠民人陈观玉和无棣人张存德等。

郝玉峰,1923年10月出生,阳信县温店镇王坤兮村人。曾任华东支前司令部、西南服务团干事、排长;1949年11月以后,历任四川省巫溪县人民法院院长、云南省德宏州公安局政治处副主任、云南省保山地区保山县公安局局长、保山地区公安处长、保山地区行署副专员、保山地区行署顾问等职。1986年5月离职休养。

王景峤(1905—1983),无棣县信阳乡吴季李村人。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三十一游击支队。曾任乐陵县动委会宣传部长、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庆云县农救会会长、中共渤海区三地委秘书长、无棣县工作委员会书记、无棣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48年9月率民工支援淮海战役,任渤海区民工二团党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1950年2月后,任川东区党委一部秘书科科长。1952年10月任四川省委一部三处处长。1954年2月任四川省民委副秘书长等职。

刘海清,1923年7月出生,无棣县人。1949年12月开县工作,曾任区委指导员、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1955年任开县县委副书记,1964年任开县县委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任万县地区行署副专员。第四届县政协主席。

王振民(1919~1987),原名王东江,沾化县下洼镇于家村人。1938年春,经于慎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县抗日民主政府调其任永丰区各界救国会主任。1947年6月任民工营教导员,带民工赴黄河抢险。1948年2月率民兵支援前线,任担架队指导员,随军转战。1949年2月至皖北巢县,改任拓黄区民运科长。不久随解放军挺进江南,1949年12月到达四川省万县。历任万县市城守区区委书记、市委秘书、公安局局长,万县专区公安处副处长、处长、万县地委委员、常委、副书记、书记等职。1980年1月任地委第二书记兼行署专员、地委顾问等职。1982年被选为四川省政协常委。1984年2月离休。

刘雪邨,1921年5月出生,博兴县人。曾任忠县县长。1959年到开县工作,曾任开县县长、县委副书记,第二届县政协副主席。

王墨林,沾化人,曾任沾化公安局公安队指导员。1949年参加西南服务团,后在万县地区工会工作。

 

剿匪征粮洒热血

 

新政府建立后,地方财政十分困难,为保证供应,稳定市场,西南服务第三支队干部,通过几个月的奋战,完成了征粮任务,保证了财政上的必要支出。同时,针对甚嚣一时的匪患,带领全县军民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剿匪战斗。

在重庆万州区恒合乡烈士陵园中,有中共万县龙驹区委组织科长牟洪儒及凤仪征粮队队员卞洪运、米兆代、卓云、刘洪山四位烈士的墓,他们都是山东人,其中牟洪儒为博兴人。

牟洪儒,1926年生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1949年进军西南后,12月上旬被派任中共万县龙驹区委组织科长,旋即率征粮队到凤仪工作。凤仪暴乱前夜,牟洪儒主持开会一直到深夜。次日凌晨,准备按照昨夜会上的决定去小龙盘。反革命暴乱枪响后,他提着上膛的短枪准备冲出迎敌时,因返回楼上取走文件包而错过了组织武装对抗和适时冲出的大好时机,而被逼翻越后院墙去了街民李元松宅后一孤楼上。仅有一支短枪、13发子弹的牟洪儒沉着镇静地击毙匪中队长李少青,与匪徒已对峙6小时。正当匪徒无计可施之时,王寇南、蒲柏衡、蒲汉卿等匪首坐着滑杆来场督战,匪徒金英刚首先破门而入,一梭标刺中牟洪儒的胸膛,众匪徒跟着轮番穿刺,牟洪儒在弹尽援绝后,身负31孔,壮烈牺牲。


牟洪儒、卓云、卞洪运、刘洪山、米兆代五烈士墓碑


西南服务团云阳中队中有两位滨州籍烈士,在1950年云阳征粮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长眠在云阳这片热土上。

张殿舜,蒲台县人,1921年出生,1946年5月参加革命,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任区武装干事,1947年任支前担架连连长、区队指导员。1949年随西南服务团进川,同年12月云阳解放,任中共云阳县委工作队队长。1950年初在与阙邦联、水叙成等同志一道招收社会知识青年,举办干部学习培训班工作中成效显著。此后带领工作组到高阳区龙潭乡(现新阳乡)负责宣传解放区政策,开展借粮、征粮工作。于1950年3月17日在龙潭乡青狮寨匪特暴动时被杀害,年仅29岁。

张志锋,滨县人,1914年生,194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入伍后曾任区农会干事、组织副科长,1947年任支前副营长,1949年6月参加西南服务团进川。同年12月张任中共云阳县云安镇区委副书记。当时,县干部深入农村开展宣传解放区政策,安抚人心,进行清匪征粮工作。张志峰被县委抽调前往江口区农坝乡开展工作。1950年3月19日张在乡公所召开干部会议研究部署工作时,被许纯伯、许旭武匪部暴动时杀害,年仅36岁。

有志儿女在四方,甘献青春和热血。解放战争后期,渤海区500余名优秀干部随军南下四川,到新解放区进行接收和管理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部分同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出的光辉业绩将永垂史册,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当年为迎接全国解放、挺进大西南征途中奋勇前进的脚步和身影……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