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的小学课本封面有多萌?

发布时间:2017-09-17 17:09:40   28604

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开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

从此,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惠民专区的教育事业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共惠民地委不论是在领导改革旧的学制,提高儿童入学率,还是在开展大众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等方面,均作出了不懈努力。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只为少数人服务、劳动人民没有受教育机会的现状,在地委统一领导下,本着“老区巩固提高,新区整顿改造”的原则,采取了以巩固提高为主,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力求逐步发展的措施,不仅在提高儿童入学率上取得了一定进展,而且解决了初小毕业生升学困难的问题。

1950年底统计,惠民专区30.7万学龄儿童中,入学率为42.2%;完全小学666处,平均一个半区一处。到1951年底,全区12个县的公、私立及民办小学(初高级)发展到3201处、4325个班。在校生达163646人,小学教师4431人。除此之外,还建立专区干部子弟学校1处,在校生101人;惠民师范附小1处,在校生327人。地委还要求,原已停办的民间完小、初小、小学等尽量恢复公办,无论公办、民办学校都必须服从专署领导及课程统一。


(1950年代的小学课本封面)


1952年,惠民专区的教育体制开始向新体制过渡。首先将全区所有的民办小学(初级142处,学生62745人;附设高级班37个班,学生1800人)一律接受为公办小学。然后又将原为公办民助、民助公办等各种体制的小学4178处,全由国家承包下来,改为公办,大部分民师转为国家教师。


(惠民师范附小学生在做早操)


另外,省政府还在青岛、济南、潍坊等城市招收部分知识青年,经过培训转为正式教师,其中500人分配到惠民专区,进一步缓解了师资不足以及文化教育落后等问题。

1952年底,全区公办小学发展到4661处,在校生达到293677人,教职员工(不包括惠师附小和专区干部子弟学校的教师)增至8172人。与此同时,为了安抚和慰籍革命烈士的后代,惠民专署拨款3亿元(旧币)专门修建一处烈士子女学校,此校于1953年2月建成开学。从此,学校面向农群众敞开大门的办学方针在惠民专区得到实现,普通劳动人民期盼的平民子女能够进入学堂,平等享受完全、正轨的科学文化教育的梦想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